刑事辩护法律援助“扩容” 打通最后一公里,死刑复核案件也被纳入

据学者吴宏耀统计,2014到2016年间,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255个由最高法复核的死刑案例中,有律师参与的仅22例,占比8.63%。

学者顾永忠:最终通过的条款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的工作,另一方面,为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灵活的做法提供了依据。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钱昊平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江苏无锡的一个“互联网·无人律所”在社区投入使用 ,实现了法律援助“零距离”。 (视觉中国/图)

法律援助法通过一周后,2021年8月27日,一场有关这部法律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

“目前有约70%的刑事案件没有律师辩护,那么刑诉法规定的很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永生在会上说,这次立法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值得肯定”。

扩大的范围,就包括死刑复核阶段。此前法律并未规定,在最高法的死刑复核阶段,是否需要为没有聘请辩护人的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深入参与法律援助法立法进程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顾永忠表示,立法过程中,学界、业界和实务部门对于刑事法律援助范围要不要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争议较大。

中国政法大学另一位学者吴宏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立法者一直在犹豫,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要不要突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毕竟扩大援助范围,‍‍会牵动刑事诉讼每一个环节”。

法律援助工作在中国已开展25年,相比世界各国,中国的法援制度起步晚、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资源分配不均、覆盖范围窄、保障不充分等问题,颇受诟病。

在学者看来,此次立法在2003年制定的法律援助条例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的实践成果。自2018年纳入立法规划,历经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于2021年8月20日获通过,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部总共六千多字的法律,初次审议时有61条,修改完善后增至71条,条款增加的同时,争议之声从未消散。

增加了限定条件

把死刑复核案件纳入法援范围,学者们呼吁已久。

较早发声者吴宏耀,是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院长,8月27日在友谊宾馆召开的“开启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新时代”研讨会就由该院组织。

吴宏耀对死刑复核阶段提供法律援助重要性的关注,始于“念斌案”。2006年7月27日,福建省平潭县两户居民家中多人中毒,致两人死亡。警方侦查后认为,邻居念斌有投毒嫌疑,福建省高院二审判处念斌死刑。

在死刑复核阶段,念斌家属委托的辩护律师张燕生向最高法提交了辩护意见。最高法最终撤销原判发回重审。2014年8月22日,福建省高院作出念斌无罪的终审判决。

“死刑复核阶段是‘生死攸关’。”吴宏耀认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游淑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