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落幕之后,数学教育何去何从?| 圆桌

数学天赋可能很大程度跟性格有关,性格太毛躁的人不容易学好数学。有些人稍微一想就觉得自己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做题时认为“这些题目我都会”,结果一考就考80分。

家长们不必在数学教育方面有过多焦虑,家长们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少参与,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许晨阳也说过,所谓的北大“黄金一代”,很多当时在竞赛队里头就认识了,并且相互交流与促进,最后出现了一批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吴筱羽

(IC photo/图)

访谈专家:

田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励建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彭联刚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院长 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孙斌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在一场全球数学竞赛颁奖之夜的现场,看台上有观众小声议论:也许应该称今晚为北大数院校友派对。

2021年9月23日晚,第三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揭晓获奖名单,这是一场零门槛的竞赛,初选选手来自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年龄从8岁横跨80岁。五万多名参赛选手,在过去的四个多月时间内,计算过一场舞会永远不会结束的概率,计算过一个虚拟留观室的最大容纳人数,最终有70位选手的名字印在获奖名单之上。而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正在或曾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接受过严密、系统的数学教育。

一个词在会场的间隙被人频繁提及,“北大数院黄金一代”。这个词最早在2017年底恽之玮和张伟获数学新视野奖时,由数学界人士提出,指的是2000年前后进入北大数院的一批青年数学家。而此时此刻,它恰如其分地在颁奖典礼出现,似乎黄金一代并未远去,让数学之神垂怜的,依旧是北大数院。

在颁奖开始之前,南方周末记者及多家媒体记者共同采访了几位莅临现场的数学专家,就数学教育和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问题展开探讨。以下为采访实录。

数学人才不是规划出来的

记者:我们注意到阿里数学竞赛历年的参与和获奖名单中都不乏高中生和初中生的身影,曾有数学家提出,数学是年轻人的学问,数学学习是否存在年龄上的黄金期?

田刚:年轻人对数学问题的反应会更快一点。但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的知识面仍然有所欠缺。反应快不足以学好数学,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掌握整个数学的框架,去熟悉前人的丰富积累。另外,并不是说到了一定岁数就不能做数学,我有一些六七十岁的朋友,做数学也很厉害,这因人而异。普遍来说,确实是年轻的时候反应更快,但另一方面,岁数大的人更有经验,有更宽的知识面,受到挫折的时候抗干扰的能力更强。

为了中国数学的发展,甚至是为了对世界数学发展作出贡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