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脱离目的和因果 ——读《病隙碎笔》有感

本文入选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初中组一等奖,作者是广州中学的陈家嘉同学,指导老师:郑文富。

“凡能用肉眼看清的东西,都不值得深究。”我不由得发出这样片面的感叹。在翻阅数篇散文后,我的眼前只剩崇山峻岭、江南水乡、荒漠平原之类的描写,可再诗意的美景如果不用独特的角度欣赏也不会有新意。浮于表面的会被浪潮冲去,我们势必要去想一些深的矛盾,拿心和时间来沉淀。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不甘于循规蹈矩地重复前人的活法,已经有人不情愿跟着大众的评论说话,已经有人预见了社会的病态走向。如何认真做人,大胆做事?史铁生的这本《病隙碎笔》可以作为一个论辩依据。

要先找到问题所在:是什么东西在让人提心吊胆?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获利的想法。像是企业家们做慈善,有人脚踏实地在做,有人为了避税、有人为了营造好名声,但没有多少人能亲自采购送到偏远地带;像部分学生的勤奋,为了好成绩、为了那句“比你好”,忽视了先学做人的重要性。就像书里史铁生对于信心的理解:“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圣经里的约伯是证明信心很好的例子,上帝把他得到的全部剥夺了,失去了人类所能失去的一切物质,面对精神的折磨和诱惑,他最终选择了相信而不是谩骂。环顾四周,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形式上好看的事情,甚至有人说一套做一套,口和心都有坚定不移的道德原则,舆论和小心思却推着他的身体做出相反的行为。为什么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没看清楚自己是最主要的原因。不用埋怨社会和家庭背景,因为你且往前看——风口浪尖还有人高举创新大旗,而自称脆弱的人们怎么有理由让别人体谅,我只尊重那些敢站在太阳底下的人。

哪怕是做着与别人背道而驰的事情,艺术家也可以主流化。没有任何目的的工具人,大多会被定义为空有梦想的享乐主义,而难得清醒的人有了勇气说话,免不了被人当作激进,甚至是特殊,还要笑谑他们是“艺术家”。“艺术家”这个词现在已经变得泛滥而且带有贬义色彩了,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自夸,没有品德的小人谈浪漫无异于流氓。艺术家们也不是疯狂而独特地一时兴起,他们的艺术是思想矛盾发生冲突的产物。我们通常去做一件事,会考虑它合不合理,具不具体,但艺术家们不仅敢想而且有能力把它做出来,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然后再追求它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艺术家主流化,就是鼓励每个人都敢于做自己,不再被安排;就是培养做人修心的境界,不只会跟舆论走。这条路漫漫而修远兮,我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上下求索,这样的思考和理想贯穿人的历史。

史铁生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我们可以拥有信仰,寻找努力的方向,但始终怀着一颗历练的初心。成为艺术家就好像是彼岸,如何接近它?我觉得要先从观察家做起,找一个合适的角度看世界,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和珍爱蝼蚁的地平线显然都不行,我们只拿人的眼睛平着看,不端假架子做戏。平着看能让直直的面切过去,解剖出人的本性,我们从中吸取经验告诫自己,以此为养料浇灌心灵的斗志,不断向彼岸进发。

试着脱离目的和因果,就意味着我们不被利益所捆绑,怀揣一颗天真勇敢的心,去当一个观察家,去做自己人生的艺术家。每个人各有活法,什么时候我们活着不只为“图个开心”,什么时候我们的目光能聚焦到需要关注的地方,什么时候我们能放开胆子做自己,我们就值得被尊重。

嘉宾点评:

从文字省悟人生,感想平实和真诚。“解剖”人性,仍然抱持天真勇敢的态度,不偏不倚地观察审视,颇值得敬佩。——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宋宇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9月至11月, “阅读新火种”开展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评选已结束,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获奖作品: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