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梦无痕

本文入选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高中组一等奖,作者是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的林谭滢同学,指导老师:陈翠芳。

是夜,月光所到之处皆是静谧,深不见底的苍穹不知何时被划了一道口子,一瞬间,窗外风声渐起,涟漪遍地。

凌晨四时,被雨声惊扰的我,久久未能再次入眠,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光景:沈复携妻于锡山漫步。江南多雨,但也不乏月色颇佳。那时的他们,走过了千山万水,看遍了良辰美景,最终,却无法以这般美好走向生命的尽头。

记忆到此不甚清晰,我索性将收藏在书柜中的《浮生六记》翻了出来。谁料,于旅途中偶然买下的书,竟在三年后泛黄得不成模样。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当重新打开它时,我才知道,烙印在泛黄的书页上的不过是岁月流逝的痕迹,而真正从未改变的,是初识《浮生六记》时它镌刻在我记忆里的一场梦,一场沉浸式的、舍不得醒来的美梦。

梦的初始,是《闺房记乐》;梦的高潮,是《闲情记趣》;梦的转折,是《坎坷记仇》;梦的终点,是《浪游记快》。《浮生六记》一书,现存的真卷只有前四记。人们或许会叹惋那失传的两卷,但转念一想,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仅仅是那短短的四卷,也弥足珍贵。在读此书之前,我眼中的沈复不过是位清代诗人。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借这本书,或许我能比以前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诗人,知道他经历的动乱忧患,感慨他与妻子的悲欢离合,但仅仅是这些,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或许还有很多无人记载的故事,永远地在前人的墓地里封存。而幸运的是,我从那沉睡的冰川中窥探到了一丝裂缝,透过它,我开始审视自己,开始怀念,一切都安然沉睡的从前。

梦境已然褪去了它的面纱,我却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走不出书中桃红柳绿的幽致小径,看不尽书中信手拈来的即兴小诗,更无法舍得打断那份岁月静好……假若一切止于此,或许一切都截然不同。然《浮生六记》的译者这样写道:“沈书的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但在清人小品中亦非第一流,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变,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异乡,悲能动人。”人生中,欢乐与忧患似乎永远平衡。后人在不可否认沈复与其妻陈芸伉俪情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他们悲凉的经历。而提起明清古书,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合上这本书最初的感慨:这不就是《红楼梦》精编版吗?同样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同样是无法白头到老的结局。当时的我仅以为这是一部悼亡之作,现在看来,沈复并无必要以《浮生六记》来铭记陈芸,此书更像是一种怀念——因为过去,早已在沈复的记忆里深深地扎根。人们可以怀念过去,但不能停留在过去,依我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浮生六记》,也许不过是沈复为那段美好的往事画上的一个句号罢了。

纵观世界,有人努力为未来踏平道路,有人为沿途的风景驻足。显然,沈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诚然,这两种选择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其代表的人生轨迹不同罢了。一个是“未雨绸缪”,一个是“及时行乐”,也许前者在面对风险时能更有效地规避,然于后者而言,留下美好的足迹或许更为重要。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最重要的东西,开始找寻生命的意义。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呢?我们恰似漂泊在一片深不可测的海上,眼前没有清晰的呈现,而尽是渺茫的彼岸,直到生活向我们坦白,我们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高低起伏的,如同一条抛物线,而它的终点,一定向着地平面。

往事如烟,我终究未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只寻得一个破碎的梦。

天边已吐鱼肚白,又是新的一天。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9月至11月, “阅读新火种”开展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评选已结束,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获奖作品: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