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里内卷,只会卷走安全感”:一名归国学者教改失败之后

哈佛大学从1938年开始跟踪自己的学生,他们发现最有幸福感的校友,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名、最有权力的,而是与周围人际关系最好的。

考上大学一定程度上不是改变命运,而是让自己不被社会淘汰,是为了保底,迎合这个社会所设定的最低标准,这也是一种恐惧感。

何伟从小感受父母关爱,在美国乡村长大,拥有安全感,他成为记者因为他真正喜欢写作,所以他不怕失败,不怕被拒绝,所以他能坚持写作。换做是我,缺乏安全感,又急于成功,如果被编辑拒绝过一次,很可能就选择放弃。

责任编辑:吴筱羽

江学勤。 (受访者供图/图)

江学勤六岁时随父母由广东移民到加拿大,作为移民,他始终没过上开心的生活。

父亲做着底层工作,受歧视,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儿子。在学校,江学勤的发型和衣服都“土得掉渣”,个人卫生不好,被同学们疏远。他始终不曾真正融入加拿大社会,只想逃离。

这也是他多年后一获得自由便独自回到中国的原因。

年少时,唯一的希望是常春藤名校,“我要申请常春藤学校,并不是因为我对那些学校有充足了解,事实上我一无所知,我只是想逃离固定的生活轨道,逃离我在加拿大的生活。” 

他设法转学到多伦多最优秀的公立高中,上下学途中,在拥挤的地铁车厢读《纽约客》或《大西洋月刊》,加入足球队,组织智力竞答社团,当上校报总编辑。晚上七点回到家,会因为疲惫立刻昏睡过去两小时,再爬起来读书、完成作业、复习,扛到凌晨四点,因为疲惫而再次睡去。八点起床去上学,周而复始。

1995年,江学勤考入耶鲁大学英国文学系。四年后毕业,江学勤孤身回到中国任教。他只愿和名校打交道,先后辗转于北京四中、北大附中、深圳中学和清华附中,推动他褒贬不一的改革计划。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学校的贴吧中,都有人发问:江学勤到底什么时候走。

2012年离开北大附中后,江学勤承认,自己每次推动的改革都很失败。他在著作《创新中国教育》(2014年4月)和《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2021年6月)中,均回顾了自己的教育改革,并试图寻找一种对于教育而言真正的成功。

很难判断江学勤的改革到底是否失败。在《创新中国教育》的豆瓣短评下,有读者留言称,当初完全不明白江的用意,在改革引起巨大争议时,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照着江的安排,“闷头过日子”。不过,这位读者表示,如今在美国学校待了几年后,才隐约明白江当年的想法。

从三所名校离开后,江学勤如今的身份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全球教育创新计划研究员。2021年10月13日,江学勤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就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系列问题展开探讨。

《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 (资料图/图)

“他们不是想成功,而是想避免失败”

南方周末: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你为什么到中国的中学任教?(这个选择很少见。)

江学勤:1998年1月到8月,我在北京四中担任外教。这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