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少年初入尘世,历经磨难成男子汉 ——读《初涉尘世》有感

懵懂少年初入尘世,历经磨难成男子汉

——读《初涉尘世》有感

本文入选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初中组二等奖,作者是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的陈识舟同学,指导老师:褚庆华。

臧克家曾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想,我的第一个书本朋友,便是刘建屏先生写的《初涉尘世》。

初读此书年尚少,只能对面当“路人“

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少年潘阿亮的故事。潘阿亮是荷叶村第一个考上高中的学子,不仅如此,他还考上了市高中,“考上了市高中,就意味着你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就这样,阿亮去了苏城,几个月的快乐生活过去,突然传来了父亲身亡的噩耗,打破了原有的一切美好。这时,父亲口中“生你时难产死了的”母亲突然出现,并且现在她的身份是阿亮的老师——葛老师的妻子。阿亮从此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干过苦力,贩过鱼,被“朋友”欺骗,蒙受委屈。还好最后他通过努力,揭开了误会,也解开了心结,接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阿亮你为什么不接受葛老师的帮助啊?干嘛这么小心眼?这个母亲也是挺奇怪的,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要了……”这些问题,在现在的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但翻着以前做的批注,我确实会有这么些问题。也就因为这些问题,我一度十分讨厌书中“潘阿亮”这个人物,认为他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当我向妈妈问出这些问题时,她却显得十分生气,“你怎么能这么读书呢?你这种方法,就像是旁观的路人在看一场闹剧一样。”“可不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我反驳道。“这不一样,你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要理解角色想法,并不是知道这件事就行的。”“那我应该怎么做呢?”我继续问道。“很简单,你不是演过舞台剧吗?把潘阿亮想象成自己就行了。”

“把潘阿亮想象成自己?”我反复揣摩这句话。可惜,我并没有理解这句话。

大悲之后再成长,自己已成“书中人”

就这样,我又一次搁置了这本书。它就那样,又一次静静地躺在书架上。

可是,命运仿佛与我开了个玩笑。因为一次变故,我也变得像书中的方娴——好好的活着,但他离开了我们。我也许现在才刚刚能坦然到将这件事说出来,不过我的心里仍然隐隐作痛。那个下午,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不回头。我又想哭,可是我不能哭。“你爸爸走了,你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了,你可是个男子汉啊。”妈妈抽泣的声音仍再耳边挥之不去,泪水在眼中打转,因为我忍着不能哭出来。

能干点啥呢?看会书吧。或许是巧合,我也就摸到了那一层厚厚的灰,又一次拿起了这本书。

我和潘阿亮不一样,他生活在农村,我生活在城市。他能自力更生,我只能依赖于他人。其实,较真地来说,我和书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

可是,我会为葛老师“利义两全”的方法感到愤怒,我也会对张雯的行为给予理解,我会为阿亮祈祷能有人帮到他,在“高原”背叛他时我会感到愤怒,在阿亮接受审问被误会我会感到绝望。我甚至在张路开玩笑时阿亮给了他一拳叫好。用句文艺点的话来说,就是我与阿亮是共情的。

为什么呢。阿亮最后很符合大众眼中男子汉,或者说是好汉的形象:高大,健硕,自力更生,能容忍但有底线,甚至是讲义气。这些都是潘阿亮这个角色特别惹人喜欢的特点。换句话来说,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理想状态!这本书的特点也在于此:读者能多多少少能与阿亮产生一些共鸣,甚至是共情。

同时,这本书也是潘阿亮的成长历程,我们从他身上所见的是一种正在成长的男子汉性格,或者就是男子汉性格成长过程的演示,有一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味道。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便是”成长过程“的叙述。

还有就是我深深地被书中的“荷叶村精神”所震撼。“荷叶村精神”就是“永不放弃”。阿亮就是书中这个精神最好的体现。我对阿亮要自杀的那一段印象深刻。“我是荷叶村的人,荷叶村的人是强悍的,是刚毅的,是坚韧的,是豁达乐观的!”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也就是男子汉的精神!

看来,“初涉尘世”的不仅是懵懂的潘阿亮,还有身为读者的我啊!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9月至11月, “阅读新火种”开展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评选已结束,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获奖作品: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