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上的上海雇主“美国梦”醒了,“中国梦”近了

在经历了三天一座城市的周转,累计41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上海市“海外人才采购”计划亦暂告段落,初步战果是从伦敦、芝加哥、纽约捧回的三百多斤简历。

责任编辑:朱红军 实习生 卢丽涛

如果是在往日,在世界金融的心脏华尔街,面对台下的金融精英们,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海宁自己都不确认,当他笃定地说出“上海这个舞台的延展性很好,这是在华尔街都无法办到的”时,究竟会是收获不屑还是嘲笑。

但是,在这个被经济危机席卷的异国冬天,他的话却如至理名言般被潮水般的应聘者所验证。

2008年12月5日至16日,在经历了三天一座城市的周转,累计41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上海市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工作团”顺利完成使命。上海市“海外人才采购”计划亦暂告段落,初步战果是从伦敦、芝加哥、纽约捧回的三百多斤简历。

渐行渐远的美国梦

“如果你知道船就要沉了,干嘛不赶紧换条船?”

2007年年初,次贷危机点燃了金融风暴的导火索,如同多米诺骨牌,随着一家家“百年老店”轰然倒下,华尔街的裁员大幕正式拉开。

至今,20%的华尔街员工失去了工作,仍有大约4万的华尔街精英即将或正面临着解聘的遭遇,倘若再加上针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服务业,失业人数可能高达12万。

根据美国的《劳工法》和《移民法》,美国公司在裁员时优先保障本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就业权。那些持H1B签证(短期工作签证)或正在等待绿卡的外籍“员工”首当其冲感受经济危机的彻骨寒冷。

一位在华尔街成功创业二十年的华裔人士、Beyondbond公司董事长TedHong表示,华人管理者更容易被裁掉,“能够做到管理层的华人,本来就很少。由于文化差异、国家背景等因素,一旦发生危机,华人管理者的位子就会坐不稳”。

在美国呆了8年的周明很认同这一看法,金融风暴前,他的工作一度惹人羡慕,年薪30万美金,五大投行之一贝尔斯登投资银行资深高级顾问,最重要的是他只有32岁,娃娃脸上还有几颗青春痘。

声名显赫的贝尔斯登一周内破产了,“像做了一场梦。”他说。他虽然换到了摩根大通的相同职位,但现在却羡慕那些早两年回国的朋友和同事。

“周围的很多人失业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北美投资协会的会长张子成告诉记者。他的协会有三百多个会员,在美国华人金融圈里颇具影响力。

现在,简历已经在华尔街漫天飞舞。“如果你知道船就要沉了,干嘛不赶紧换条船?”

“更关键的是,未来几年,美国的GDP肯定是负增长,情况不会太好。”他一脸忧虑地说。

时移势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