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创新实验室背后:科幻如何影响社会?

“科幻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传播给大众,是一个科普的载体,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发自:深圳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1年12月,深圳科幻周闭幕仪式上播放宣传片。(受访者供图/图)

“一百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会把我的思维方式数据化,输入电脑。”在放置实验设备的工作桌前,一名科研人员举了个例子。

“会出现一些会飞的汽车。”身着白色双排扣外套的厨师想象着。

“可以让自己直接在虚拟世界里生活,或者变成一个机器人。”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系着红领巾的男孩回答。

首届深圳科幻周举办前,组委会工作人员走访市民,记录他们对未来的幻想,并把科幻周主题定为“百年后的深圳”。

2021年12月11日,科幻周落下帷幕。由于疫情的关系,启动于11月13日的科幻周,绵延成了“科幻月”。在原先的科幻艺术展、“晨星杯”颁奖典礼等活动的基础上,组委会组织了观影会、论坛,还请科幻作家进校园,做了两场普及活动。科幻周组委会主席马国宾认为,这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幻节——面向的是大众,而非局限于科幻文学界。

科幻周是由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以下简称科幻基金)发起的。2014年,马国宾参加了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的颁奖典礼,认识了刘慈欣、王晋康等中国科幻作家。时隔一个月,他们告诉马国宾北京还有一个奖要颁,他以为会在那里认识新的人,过去一看,依然是熟悉的面孔。马国宾纳罕:“中国科幻到底怎么了?美国有两亿人,两千个(科幻)作家,我们十三四亿人,十几个有出版能力的(科幻作家)。(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以后只能看国外的东西,我们自己的东西没有。没有想象力的民族太可怕了。”

翌年,马国宾和马越鹏——两人分别具有投资、孵化工作经历,加上几位科幻、公益、美术领域的伙伴,发起了一个专项公益基金,用以支持科幻产业的发展。从这一年开始,他们开办“晨星杯”中国原创科幻大赛,赛事陆续涵盖文学、美术、电影工业板块。不同于以往科幻圈的大小奖项,“晨星杯”专注于挖掘未被看见的作品和人才,参赛者甚至不用交出完整作品,如果大纲和样章被选中了,就能获得资助。

本届“晨星杯”的颁奖典礼,举办地在深圳蛇口元宇宙创新实验室(科幻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由科幻基金和米兔数股联合发起成立,有几个功能区域,如数字艺术长廊、元宇宙平台、新媒体实验中心。据科幻基金秘书长陈木青介绍,米兔数股在区块链、数字收藏品领域有一定积淀,这也是基金会选择与之合作的原因。但元宇宙创新实验室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