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帮“江湖”

无须长距离运输,没有险恶自然环境,“新马帮”不再死守“行船走马三分命”的冒险文化。它更像是一种小众职业,原来的“马锅头”成为了CEO,马和人一样,都是他手下的员工。

“车不能到的地方,上坡上岭找我。”李军区的马队经常帮私人老板修坟,也承接信号塔、电网建设工程。“颜值”高的马能做些更轻松的活儿——中式婚礼的新郎坐骑。

马对长时间的劳作也有情绪,会耍脾气,看见赶马人来了掉头就走。“你也想跟它说就这几天了,很快就休息了。”李军区曾见过马流泪,“它就是累了”。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发自:广东茂名

责任编辑:谭畅

“颜值”高的马可以在中式婚礼中充当新郎坐骑。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图)

49岁的赵书亮没想到,自己的小小举动引来如此多的“误会”。

2022年1月,西安疫情引发关注之时,陕西商洛用骡马运送抗疫物资的消息上了热搜。他是新闻主角,牵着八头骡马,给社区防疫人员送八宝粥、矿泉水、泡面和一百多只口罩,花了5560元。

“我是感觉一线的防疫工作人员辛苦,也是献献个人爱心。”赵书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和村里三个村民组成了一支骡马队,运输有十多年了,主要在高山上运通信基站,景区、水利工程的沙石材料,运输距离在几百米到几公里之间。

赵书亮的工作,总能让人们联想到“茶马古道”——山高路远,人背马驮,往来于梅里雪山、横断山脉之间,仿佛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但其实,现代社会里的马帮“江湖”已与过去不同:他们不走险途,只是将马作为短途运输工具,主要承接高山上运通信基站、水利工程的沙石材料的活计。

古人言,行船走马三分命。而对于“新马帮”来说,无须长距离运输,没有险恶自然环境,他们也不再死守传统马帮的冒险文化及规矩禁忌。于是,“新马帮”更像是一种小众职业,原来的“马锅头”(率领马帮的人)成为了CEO,马和人一样,都是他手下的员工。

“车不能到的地方找我”

呼呼的风雪中,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黎贡山上,人和马踩着深达一米的积雪,一寸一寸地挪动。这是央视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的画面,拍摄时间为1997年。

那时,在云南高深的独龙江峡谷中生活着中国最后一个没有通公路的少数民族——独龙族。一年中,仅有5月至11月不再大雪封山,人和马越过高黎贡山垭口,往独龙江峡谷运送粮食、冬季必需的药物,运送春耕需要的塑料薄膜。

但这些遥远的故事与现代“新马帮”无关。随着公路网络越来越繁密,翻山越岭的传统马帮消失不见,现在山头往返的短途“马帮”,大多只有十余匹骡马,不成“帮”,只是沿用了称呼而已。

家住茂名的赶马人李军区27岁,2017年开始继承父亲的马帮生意,活动范围主要在广东和广西各个县市。现在,他养着3匹纯种马,6匹骡子,还有两匹尚不能工作的小马。

李军区的骡马“金贵”,坐车比走路的距离要长得多。他用一辆4.2米长、2.2米宽的卡车,随时将马拉到附近县市,下车驮沙石,再上车回家。骡马真正要走的路途不过几公里,且多为泥质山地,马蹄磨损程度很小,因此这些马不需要打铁马掌。

2022年1月14日这天出工,李军区往高栏卡车里塞进6匹骡马。每两匹马头尾相接,在马肚的中间位置,横拉一条绳子,防止马匹因惯性倾倒;再放入两匹骡马,拉一次绳子。如果空间利用得当,卡车能容下9匹骡马。马鞍和驮货的铁筐,则放置在棚顶,用皮绳绑好。

在高速公路上,李军区开车时速一度达到120公里,卡车后头却安静得很。“它们都习惯(坐车)了。”李军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