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屡现“透析难”,社区血透卡在哪里?

“透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靠近病人,病人到透析点之间距离越长,死亡风险就越高。”人们理应对透析机构进社区怀有更多的尊重和善意,“透析病人有各种各样的难处,尊重现在的病人,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

社区血透在海外尤其欧美发达国家已成趋势,但国内血透一直以来都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专属业务,直到2011年政策闸门才开始松动。种种原因叠加,民营透析机构步履蹒跚,独立透析中心占比约为11.6%。

透析中心如何应对高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如何开辟应急透析区适应最新防控情况、如何调配透析资源、互认互通检验检测结果等问题,值得每个医卫人员重视和总结经验。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社区血透在海外尤其欧美发达国家已成趋势,但国内种种原因叠加,民营透析机构步履蹒跚。 (视觉中国/图)

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血液透析,可以说是透析患者最轻松、最舒服的时候。

气不喘了、皮肤不痒了、身体不浮肿了、面色也不灰暗了,终末期肾病患者在一次次扎针透析中,完成身体最基础的代谢,维持生活最基础的体面。可想而知,规律的治疗一旦中断,会给透析家庭带来怎样的生存焦虑。

这种生存焦虑并不陌生。2020年初的武汉、2021年底的西安、2022年3、4月的上海、吉林、长春。每次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或需要大规模封闭管理之时,血透患者的救治难题就会浮出水面。

“为什么疫情一来经常是透析患者上热搜?因为这个群体太特殊了!”肾病病友互助平台“肾·一样的人”创始人智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CNRDS)资料显示,2020年全国约有69.3万血透患者。

和普通患者相比,血透患者规模较小、并发症问题较多、治疗次数频繁、需要医护专业照看,“加上平时透析医疗资源相对饱和,一旦定期治疗的医院临时关闭或被征用为定点医院,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患者陷入艰难处境”。

2022年3月31日深夜,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郝德明接到求助电话——对方是上海浦东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需要100名以上的血透医护支援。招募通知第二天发出后,七百余人报名,首批和第二批近200名志愿者奔赴上海,第三批也在招募中。

非公立和公立医护携手抗疫不是首次发生了,不过各地反复的疫情也折射出民营透析机构的尴尬:一边是疫情考验重重、患者期盼及时便捷就医、公立透析机构资源饱和,另一边却是民营透析机构发展阻滞,难以发挥市场作用真正走入社区,发挥便捷性。

值得注意的是,血透一直以来都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专属业务,直到2011年政策闸门才开始松动。闸门松动,并不意味着畅通无阻。种种原因叠加,11年后,社区血透仍重视不够,发展缓慢。

特殊的“逆行者”

“我的透析患者是密接,我能开窗通风吗?”“医院的透析设备是我之前不熟悉的型号,我怕给团队拖后腿,心理压力大该怎么办?”……

2022年4月12日晚,一场特殊的线上培训从七点多一直开到十点多,学员正是援沪的血透医护,一些未能赶上培训的医护还在上海各大透析室轮夜班、照看病人和闭环转运。

这些170余名特殊“逆行者”,最年轻的只有21岁。他们手握执业资格证和血透上岗证,是上海最急缺的透析医护。这些人来自上海以外省市的民营透析中心,一部分甚至是参与过2020年武汉抗疫的“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知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