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如何评价?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提出3个关键点

不同高校要突出自身办学特色、保证高校章程的权威性、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侧重点要不一样……日前,华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第二十七届学术沙龙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此次沙龙聚焦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这一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学术沙龙现场。

高等教育要重视分类评价

“高等教育评价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效抓手。”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从3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特征进行了阐述。

黄达人认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增设立德树人评价指标,使立德树人由“软目标”变为“硬指标”,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其次,要重视分类评价。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提供了“两类四种”的评价方案。各高校可综合考虑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等自主选择,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自信心。

“广东省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就体现了分类评价的思想。”黄达人补充道,分类评价有多个层面,不仅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教师之间甚至学生之间,都要关注分类评价。

“此外,要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高等教育评价中更加重要的位置。”黄达人说,高校应重视质量文化建设,重视学生满意度、获得感及成长度,进一步提高师生互动频率,通过教师科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现状如何?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员陈先哲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生源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等5个维度,对32所高校进行对比分析。陈先哲发现,两类高校总体区分度不高,整体表现较为趋同,“这与最初的政策设置意图有所偏差。”对此,黄达人认为,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职业本科应尽快制定专业的国家标准。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应用才是”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旭初以“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辨”为题,进行汇报。王旭初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是研究高深学问,以及通过科学研究进行人才培养。“研究型大学具备时代特征,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是新时代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共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对此,黄达人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对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明确界定的标准,但从几个典型案例来看,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具备两个特点:创新本科教育和大学管理、主要通过科研平台实现学科交叉。

沙龙现场,专家学者还围绕高校章程如何体现高校定位这一话题,展开互动。黄达人认为,要想真正发挥学校章程的作用,需保证高校章程的权威性,如果章程可以随便进行改动,就会缺乏按照章程办事的敬畏心,章程制定之后只会束之高阁。

追求评价多元化,是否会导致缺乏标准?针对这一问题,黄达人认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应用才是。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应用的目的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教育部评估中心的常模数据是评价高校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同类型高校之间的横向对比。同时,高校也要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个性化评价指标,用以体现高校进步,鼓舞师生士气,凝聚改革共识。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性问题。”华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卢晓中在总结发言时说,黄达人教授不仅从宏观方面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分析,而且从微观层面阐释了如何将改革措施落地,分享信息量大。“沙龙互动涉及的问题广泛,不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今后深入探索。”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