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三位女性的婚育选择

在她们的经验里,日本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反而成为女性婚育的障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2年5月10日,一名女子佩戴口罩走在东京街头  图/新华社

理想的婚恋

2009年,方大秋因工作原因到日本定居,至今已经13年了。她拿到了日本永久居住权。回想起初到日本的时候,她感受到周边的一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自己工作的变动有关,随着公司的变化,交际的人群也在变化。刚来日本时,她的社交范围大多是留学生,第一家公司是非常传统的日本公司三丽鸥(该公司设计及生产Hello Kitty等卡通形象精品),同事也相对固化。随后她进入IT行业,同事们整体变年轻,对生活的态度也相对轻松,跟第一家公司完全不同。如今她在谷歌工作,周围的人对工作、恋爱的态度都非常开放。“从这三个公司接触到非常不同的人群,这些人的想法是非常不一样的。”

她的情感阶段也随着这三段职业的变化而变化。

初到日本时,由于在公司接触的都是日本人,方大秋的交往对象也是日本人。据她观察,日本人的婚恋观较传统,某种意义上跟中国人相似。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会非常明确双方处于恋爱关系,是奔着结婚去的关系、是长期的恋爱关系,抑或短暂的感情。方大秋觉得日本人需要很明确这件事,只有一开始就设定期待值才会继续交往。在第二阶段,方大秋因为工作接触到很多欧美人或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她感觉到这些人的恋爱观比较开放,约会就是约会,不会去谈论未来,“一开始没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不是以结婚或者一个长期的关系作为目的去做这个事情(约会)”,到了一定程度如果双方都很认可,就再确认下一步的关系。

那个阶段方大秋三十出头,恰逢“适婚年龄”,她经历了一段不成功的恋爱。现在她已经37岁,周围的朋友大多是35岁以上、事业成功的单身男女,女性相对较多,他们都不会以结婚为目的去约会,在他们的观念里,婚姻如果有则更好、没有也不会特别焦虑。

小莫是2019年开始在日本生活的,当时对工作的城市有很多选项,考虑到日本离上海很近、回家方便,就去了东京。疫情开始后,公司居家办公,她天天一个人在家,情绪抑郁。她想,如果有个男朋友一起或者已经结婚了一家人在一起还挺好的。那段时间,全球疫情严重,父母施压过猛,她的焦虑达到了顶峰。

小莫是1988年生人,在英国留学生活过的她觉得欧洲人的婚恋观普遍自由,即使在一起生孩子也不一定要结婚。她喜欢这种状态,觉得喜欢孩子就生一个,不一定非要用婚姻来束缚对方,但这样的价值观在日本并不主流,优秀的男生大多很早结婚。

对小莫来说,年龄带来的焦虑比环境的影响更大。她想要孩子,对婚姻却无所谓,甚至觉得结婚大概是为了父母。由于想在35岁之前完成生育这件事,今年34岁的她的焦虑感骤增。她考虑过冻卵,但还是希望找一个相爱的人自然生产。在日本这三年,小莫只谈了一个中国的男友,最终由于聚少离多和对未来的规划不同而分手。

日本女性真奈美觉得自己不是典型的日本女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