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涛译《悉达多》:“值得用一生阅读、翻译和解说”

“享受了奢华生活和豪赌之后,悉达多感受到了生命的枯萎与死亡。”李雪涛解说,“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甚至他所厌恶的一切,才能真正获得开悟。”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李慕琰 助理编辑 温翠玲

黑塞一生经历了众多苦痛,1919年开始写作《悉达多》,1922年在德国出版。 (人民视觉/图)

李雪涛教授讲话简洁坦率,等待问题时总带着微笑。新冠疫情期间,他在办公室里翻译完德国小说《悉达多》,译作即将出版。相遇三十年,他写下的解说及译后记的篇幅与原文等量齐观。

从大学开始,他就不断地翻译《悉达多》的片段,至今还留存着那些“字纸”与心路。这次翻译他常与德国老师克鲁姆讨论问题,诸如难懂的言语,发去电邮转天就能收到详尽的解释。

小说开篇,作者赫尔曼·黑塞为法国友人罗曼·罗兰写下赠言:“我们在陌生的岸边相互伸出了援手,同样相信一种跨越民族的必然性……”他们都厌恶战争,言语中透露着乐观和凝重。黄金时代、“一战”、迷惘,两国终将再次面对世界大战。

2021年底,顾彬教授在聚餐时问道:《悉达多》在德文世界并不是一部好作品,为什么要为它耗费那么多精力?德国留学期间,席勒专家于乐斯也说黑塞的书写内容其实很讨巧,若阅读托马斯·曼、布莱希特,“你会发现什么是文学”。

《悉达多》也许不是最优秀的德文小说,在中文世界却存在大约20个译本,在印度也被译成十几种方言。李雪涛相信问题不在于所谓好坏。“你会发现有一部作品,和你的心灵产生共振。”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样一本书值得用一生阅读、翻译和解说。”

李雪涛提到了比较文学的“非对称性”。《妙法莲华经》在梵文文学中不是最好的作品,翻译为汉语后影响非常大。“二流三流”“才子佳人”的中国书籍,像德译《好逑传》、英译《花笺记》和法译《玉娇梨》就影响到歌德,令他创造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一部作品的意义这时变得丰富和奇妙。

住在波恩时,房东送给李雪涛一套黑塞诞辰百年纪念小说集,是精致的苏尔坎普版。睡不着觉或忙完事情,他会拿出来一本阅读一会儿。从任意一段开始读下去,震撼可能比前一次更强烈,“不断地重复阅读,不断地发现新的路径”。

和生命节奏突然合拍了

写作《悉达多》,黑塞的经历如同宗教体验,甚至带给他精神问题。李雪涛形容这部小说浓缩了作家的生命,“不是咖啡馆里听音乐写出来的”。

李雪涛上大学时对佛教感兴趣,去广济寺读佛经,开始整体了解佛教。他和僧人吃斋,谈论生活与人生,“跟书本里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那是1980年代中期,他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刚从海德堡大学毕业的克鲁姆教德国文学。老师同样对佛教感兴趣,有时和他一道前往寺庙。

当时李雪涛接触到了叶嘉莹的作品,方才知道中国诗词可以讲得如此美好。他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木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