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深远矣!

如果用“仁”这一有着最高人道主义精神的说法来描述,老子这种不以“仁”为出发点的为政方法,因为为所有人都保留了自由自主的可能,对他们各自的主体性加以了保护,可以说反倒成就了天地间的“大仁”。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通行本《老子》第五章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句;初读这句话,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或有石破天惊的震撼效果:圣人不胸怀仁义,又怎么能称为“圣人”呢?

有人据此一语说,老子思想有冷酷无情的地方,但这其实却是曲解和误读。当然,说老子思想冷酷无情,这种看法其来有自;太史公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评价韩非子时,有“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源于道德之意”之语,或为始作俑者。

众所周知,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因而后世反对法家专制严苛、刻薄寡恩的人,多引此言以说明韩非子的无情源于老子“天地不仁”一语;比如,苏轼在《韩非论》中就曾引用了上述说法。今人解经者中有出于对法家思想“每个人都是奴畜的对象”的抗议,也蹈袭此说。但这种解读不能无误;人们多注意到太史公在评价韩非子时所用“其极惨礉少恩”一语,但接下来一语“皆原道德之意”里面说的“皆”,还包括他对庄子与申不害的评价,而不是单就韩非子而言。

但真正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因为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皆原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太史公的意思很明确:韩非子的思想可能有他从老子学说中获得的启发,但老子学说远比韩非子理解的深远;换言之,韩非子的理解可能就是误解。当然,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而阐述自己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是常见的现象。既然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今天在读这些过于有名的说法时就要多多留心,尽可能回避各种门户之见。

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老子根本没有说圣人没有仁义的美德在身,更没有说圣人行事会违背仁义,而只是说圣人在治理天下时应该效法自然,以自然对待万物的方式对待百姓。“任自然,无为无造”,这一点在王弼、河上公的注释中都很明确。那什么是自然的方式呢?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知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