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京健:演员就是为观众服务的

“这几年我明显感受着行业的变迁,但我也觉得这是一次洗牌。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敬业的、认真的创作者,其实是另一番天地,现在反而会给一些真正好的演员提供大浪淘沙的环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图/受访者提供

七月伊始,天干物燥,演员侯京健在江西拍戏,由于感冒发烧厉害嗓子发炎,采访这天还在咳嗽。在这样的大热天拍戏,他早已经习惯了。

大众记住侯京健大多是他深入人心的毛泽东扮相,如今正在热播的《数风流人物》是他第十三次扮演毛主席。从第一次接到这个角色开始,十几年过去,戏如人生,他也在这一次次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表演中,沉淀了自己。

侯京建第一次接到扮演毛泽东的机会,是2009年的电视剧《铁肩担道义》,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想象过自己能演毛主席。彼时侯京健认识的一位长辈和《铁肩担道义》的导演谷锦云是朋友,去剧组探班时随口推荐了他。他当时大学刚毕业,没什么零花钱,家在北京北边,剧组在丰台,首先觉得这个角色自己压根没敢想,其次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白跑一趟没必要,就说要不别去了吧。在长辈的强烈要求下,侯京健去了剧组,谷锦云导演让化装组给他戴上头套,穿上长衫,整个造型特别像毛泽东的一幅油画画像。

侯京健自己照镜子都震惊了一下。“就感觉天上掉馅饼这么一个状态,自己是懵的。我记得我造完型,谷锦云导演还冲着我叹了几口气,我当时觉得完了,又白试了,又白跑了,来来回回的。结果后来我跟谷导熟了之后,他跟我说一看到我造完型,想的是怎么跟当时的制片主任把已经定好的演毛泽东那个演员推掉,所以才有了那个第一次。”

回忆13年前当时拿到角色的心情,侯京健觉得无措大于忐忑。当时想的还不是怎么演好,而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完成。一方面他当时刚毕业还缺乏锤炼,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即便外形得到了认可,但自己还太年轻,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个人物对自己来说就是遥不可及。

由于《铁肩担道义》是主要讲述李大钊的故事,侯京健在里面是配角,一共十多集的戏,大概几十场,压力相对小一些。谷锦云导演安慰他说:“之所以定你,就是因为你造完型特别像,你就要相信你是,不用考虑去塑造什么的。你不要有太多的负担,你就在戏里完成你想干的事。如果有哪些不合适的,我会给你调。”在懵懂之中,侯京健拍完了这部作品。

如果说塑造历史伟人都需要经历“似”到“塑”的阶段,侯京健觉得自己真正谈得上创作和塑造的,是2012年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毛泽东》。因为是第一次作为大男主,那部戏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你作为一个男主,会带动整个戏的气质。所有戏的重点,包括人物基调都在你身上。”

刚开始是分A组、B组、C组拍摄,最早的时候定的有三个毛泽东的扮演者。侯京健负责A组最年轻的阶段,因为拍过《铁肩担道义》,演过青年这一段,他并不担忧。当时整个A组的导演嘉娜•沙哈提一直在帮他攻克前面这十集的戏。他每天阅读毛泽东同志的相关书籍,包括练习打算盘、天天穿长衫。

有一天制片人罗浩跟侯京健说他发挥得不错,干脆从青年演到延安时期算了。这样侯京健就从A组突然到了B组,压力骤升。他马上开始阅读各类书籍、细致了解这一段历史。除此之外,周恩来的扮演者换成了资深演员刘劲,无形中又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由于台词量的巨大,加上对历史的了解尚觉浅显,很多时候只能死记硬背,眼看着前辈演员们比自己完成得好又好,他痛苦到用脑袋撞墙,甚至还掉了眼泪,一度打了退堂鼓。

父亲和导演们都鼓励他,他还清楚记得,从B组再次回到A组拍,嘉导跟他聊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