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暴的新冠患者,被迫改名换姓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都希望能回到原点,但回到原点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改名字、换工作,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只要她能接受现在的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这都是可取的。”

责任编辑:吴筱羽

江苏淮安,三位三十多岁的女性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之初确诊。她们的症状都不算严重,让她们难以承受的,是互联网上四处传播的谣言。更巧合的是,三人被传谣的情节十分相似:出轨,去武汉会了情人,这才被传染。

她们都被转入当地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治疗。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杨林是前往支援的心理医生,他还记得,三人都说过同一句话:“死了算了。”

留下一条带有侮辱、诽谤性质的言论,对网民来说或许不算一件大事。而对当事人来说,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这三位女性,有人在治愈出院后辞掉工作,换了名字,生活在三十多岁时要重新开始。

南方周末记者询问了多位心理医生,他们接诊的网暴受害者并不多,心理科也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暴力的门类。

在国外,对网络暴力的应对开始有更完善的机制。英国国家反欺凌热线专门设立了网络欺凌的选项,囊括了传播谣言、反复骚扰、发布隐私信息等行为。在美国,两位法学教授自2002年开始研究网络欺凌的话题,并于2005年推出相关网站,就如何应对青少年群体遭受网络欺凌向父母、教育工作者、医疗服务人员提供建议。

网络暴力会对受害者的心理状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心理医生又如何进行疏导?以及,当我们身边的人有类似遭遇时,应该如何给予支持?南方周末记者对话杨林,结合他的亲身经历,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2012年的电影《搜索》剧照,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关于由小事导致的网络暴力怎样毁了一个人。 (资料图/图)

三位女性患者,都被造谣出轨

南方周末:在病区,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网暴受害者的?

杨林:2020年2月9日上午,我接到通知,需要心理医生去新冠定点医院支援。当天下午我就过去了,接诊的第一位病人就是L女士。

当时我还在熟悉怎么穿防护服,护士长不太放心我进病房,我和L的沟通是通过电话进行的。

她主要表现出心情差、不想讲话、感觉活着没意思、想跳楼等抑郁症状。聊过后发现,她情绪低落的原因是确诊后,很多人在网上诽谤她,说她和某个武汉人有不正当关系,她的身份信息也被传播了出去。

她的支持系统比较弱,在婆家、娘家两边都不受待见。和丈夫感情不太好,半年前已经分居,事情发生后,丈夫也开始怀疑她。她又在娘家过年时传染了好几个一块聚餐的亲戚,亲戚们对她也有怨言,背后免不了指指点点。

南方周末:你是怎么疏导她的?

杨林:我对她主要进行了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心理医生的关心、理解、包容,也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像L这样的情况,能有个说话的人,把事情说出来,就是一种宣泄,能让她减少无助感和绝望感,心理医生有时候需要成为“情绪宣泄桶”。

L是主动申请做心理咨询的,几天后她又主动申请了第二次咨询,之后就没有申请过,说明她的心理状态已经得到了改善。

南方周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