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消灭能否“全覆盖”?丨法眼

建立前科消灭制度,有利于破解前科人员重新犯罪的治理难题,使他们能重新融入社会,树立生活的信心,克服标签效应,进而能降低重新犯罪率,更好地预防累犯、再犯。

我们对前科消灭立法的基本构想是,应构建全覆盖的前科消灭制度,不限于已有的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2年5月,“两部两高”制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办法。 (人民视觉/图)

2022年5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为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破解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践难题、促进罪错未成年人更生复归,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其实,除了罪错未成年人之外,随着大量轻罪入刑和犯罪圈的不断扩大,成年人犯罪记录带来的不利效应及前科消灭问题,同样亟需我们关注和正视。

特别是在轻罪时代来临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前科消灭问题纳入社会治理的视野,助力前科人员重新回归社会。

“破罐破摔”

犯罪记录对于国家有关部门掌握与运用犯罪记录人员的信息、适时制定和调整刑事政策及其他公共政策、有效防控犯罪,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仅有犯罪记录制度,而无相应的前科消灭制度,则犯罪记录的长期存在可能衍生出诸多负面效果,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根据中国诸多法律的规定,一个人一旦有犯罪记录,不仅从事公职的人员将被开除公职,而且还会丧失其他许多任职或从业的资格,甚至会影响其家人的前途,让其看不到希望,将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破罐破摔”。

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犯罪记录带来的污名化及其不利后遗效应容易被迅速和无限放大,有犯罪记录的人员不仅将遭受种种资格或者权利的剥夺,对其就业和生活造成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