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基金大爆发:“啥都往筐里装”,警惕“漂绿”

监管机构应尽快明确碳中和基金的定义,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投资目录等,制定碳中和基金的统一评价标准。

“无论是碳中和基金还是ESG基金,它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让我们换一种方式赚钱,而是在赚钱的同时,要创造环境效益等绩效。”

从理论上讲,一些节能环保类项目模式比较重、投资周期长,收益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碳中和基金覆盖的范围更广泛,由于启动不久,收益水平到底如何,目前还很难判断。

责任编辑:曹海东

长期来看,碳中和基金还是会越来越偏向低碳行业。图为工人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巡检光伏发电设施。(视觉中国 /图)

碳中和基金正迎来大爆发。

涌入该赛道的玩家,几乎囊括了不同类型的基金。2022年7月,国内首批8只碳中和ETF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发行,总募集规模164.18亿元。同期,多只基金公司布局的碳中和主题基金产品亦在排队待批。

此前,6月,安徽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皖能集团成立规模为50亿元的碳中和母基金,目标三年后母子基金总规模突破150亿元;另一股力量来自红杉中国、高瓴、IDG资本、中金资本、春华资本等机构,2021年起纷纷设立碳中和基金,部分规模高达百亿元。

然而,火爆的碳中和基金,地基却不够牢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基金发行方对“碳中和”理解不一,导致“目前碳中和基金给人感觉更多是套了‘碳中和’这个时髦概念,只要投资的领域与碳中和沾边,都可以算作碳中和基金”。

而过于宽泛的概念极易引发“漂绿”风险,这在投资理念近似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基金已有先例。王遥认为,从基金管理者、投资者到监管者,都需要提高对碳中和、ESG等绿色理念的认识水平,“看看基金是否真的‘绿’”。

是否纳入高排放行业存分歧

“碳中和”的定义已得到公认,但“碳中和基金”概念却没有统一的标准。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基金也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按募资方式,ETF一般属于公募基金,而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机构发行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一般属于私募基金。而按投资种类,ETF属于证券投资基金。

在这种情况下,哪些公司、哪些项目符合“碳中和”理念,每个碳中和基金都有不同的逻辑。

“全球与气候相关的指数基金由于筛选理念不同,差异可以很大。”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核心区别在于,不同碳中和基金是否把高碳减排领域的转型企业也纳入其中。”

8只碳中和ETF即纳入了转型企业,跟踪的是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SEEE碳中和指数)。该指数聚焦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方向,深度低碳领域包括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高碳减排领域则包括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等。

“过往提到碳中和,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新能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有晴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