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玩月,悠然心会——《乾坤草亭》读后感|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张佳琳 学校:江苏省海门中学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 二等奖

作者:张佳琳

学校:江苏省海门中学

指导老师:邢延

朱良志先生说:当我们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之中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中的一切都与我的生命有关。这就是中国美学中的“境”,“不深入其间,难辨其味”。朱先生的《乾坤草亭》引领着我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之中。我从文本出发,品味着阅读的真谛,又在“坐看云起时”的悠然中体会生命之奥义。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第二个是庭中望月;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要想达到第三个层次,既要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旷达,更要有包裹八级的豪气。阅读如此,人生亦如此。

初读《乾坤草亭》,它只是阅读理解的文本,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题目已出现,那便回归文本,抓着题目将文章打碎、排序,择取有用信息,一丝不苟地按程序做题。在美与实用的比较中,实用终占上风。对这一次初读,我都有愧于称它为第一境界“窥月”。因为月光之华美映照于天,我却只看到了满地的分数。再读,心已静。伴着窗外雨声,我抛弃外物,向内寻求自我。文字是有韵律,要不我怎会在读到“宇宙船中不管身”时听到了渺渺茫茫的水音,心中尽是悠然。两次阅读,心境不同,阅读也不同。不由反思,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的目的性使我们错过了多少妙文佳句?这些错过,大多由于我们的“死板”造成——在阅读前我们会设置情境,做阅读理解那便钻进题目中;来场畅快的阅读之旅,那便心绪随文字游走,他人观点在自己头脑上驰骋……这些都太刻意了,终究只是在“探月”,并且都是有特定目的的。一味做题或是欣赏,会失去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在课外阅读时自我研究,在做题时积累与欣赏。在点与点,个与个之中,灵巧的结合能带来圆满。

阅读之境与人生之境相通,阅读最重要的是叩问知识,而这个知识是为了让人生更圆满。阅读的过程要求我们不局限,生命也是。生命的第三个层次“台上玩月”体现的正是站在生命高台上的悠然。人生短暂,而在这短暂中又有着不尽的挫折,在这样的生命困境中,我们会感叹于“寄蜉蝣于天地”的渺小。但苏轼“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回答回响于内心。是啊,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是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腾飞。我们可以像王世贞那般,在“乾坤一草亭”中妙观天下,可如元代画家吴镇那般独泛小舟而浮沉乾坤,也可以像八大山人用笔下的一朵小花,一羽孤鸟来描绘生命的圆足。朱良志先生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就是强调人的尊严。八大有一幅《巨石微花图》,单画石不够,还画了一朵在石缝中生长的小花。在严酷的环境中,这朵小花淡然开放,没有任何的惊慌。这种泰山压顶而心灵宁定的情境是八大山人最喜欢画的。一朵小花是一个不可辱没、不可凌视的生命,它自身就是一个圆满具足的世界。人的尊严就体现在花般的不惧苦难中。生命的“玩月”之境界就是从这尊严中得来。当我们拥有了这份尊严,我们便能在视生命困境如无物,夯实生命的“定力”,砥砺生命,而归复心灵的平宁。

“乾坤草亭”,体现了传统哲学中的“小大之辩”。恒河沙数,生命是微小而脆弱的,但我们始终相信内心之大。让我们将这份哲学运用于生活,无论是阅读还是做事,我们终将登上生命的高台。如灰尘般的苦难会迷惘我们的双眼,却不会遮蔽我们澄澈的内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