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写在信里都是交心的话、认真的事

“‘我相信’本身就是两个概念——书信的形式,信念的内容。我们也希望在《我相信》节目中,写写信,读读信,交交心,抒抒情,并且集中来说说人生的信念。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精神的力量,需要精神的追求。”总策划向阳说。

责任编辑:刘悠翔

“信息时代,谁还会落笔写信?”濮存昕告诉南方周末,最初收到节目组邀约时他有些意外,他已经多年没有写信了,“打个电话就完了。在当今,要交心才能写信,谈交往、谈友情、谈人生”。

在人文书信体节目《我相信》上,85岁的戏剧导演陈薪伊,收到了69岁的“小濮”给她的一封未曾寄出的信。

写信的传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代,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书信可以是情书、是家书,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信息瞬时即可抵达的时代,还能好好静下来写一封信,读一封信吗?

2022年夏秋之际,南方周末联合咪咕视频、东方卫视共同推出书信体节目《我相信》,每期节目以四封书信串起多个生命:主线嘉宾的自述信,两位“写信人”嘉宾的书信,以及最后的“致信时刻”。每展开一封信,就打开一段平行人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集、故事脉络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

不仅要写信,还要读信。总导演、总制片人对南方周末说:“电视节目是视听语言的结合。读信传递的是声音,信中的个人故事则通过影视化演绎的加持,给观众更为全面的节目观看体验。比如,在呈现徐梦桃的信中故事时,影视化导演就还原了还是小女孩的徐梦桃,因为看到电视中领奖的邓亚萍,在家站在用凳子拼成的领奖台上用纸壳剪成的‘金牌’给自己‘颁奖’的场景。写信人一下子就鲜活了。”

在节目主创的理解中,“信”还代表着“信念”。

“‘我相信’本身就是两个概念——书信的形式,信念的内容。我们也希望在《我相信》节目中,写写信,读读信,交交心,抒抒情,并且集中来说说人生的信念。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精神的力量,需要精神的追求。”总策划向阳说。

谁能够成为节目中“人生信念”的讲述者?节目组有一套与众不同的选择标准,总策划向阳认为:“我们选择的是在人生路上不断自我成长、有信念支撑自己并且寻找到了人生意义的人,所以我们选择的是‘成长者’。”

邓亚萍的人生就是“进攻”,她把用来防守的长胶球拍,练成了进攻的得分武器。在退役之后选择读书,从零开始学英语,从本科读到博士,读了11年。无论是竞技赛场还是人生赛道,她一以贯之的信念是:“人低了头,就不能再骄傲了,就是进攻!永不服输!”

歌手萧敬腾曾是一个不一样的小孩,因为有阅读障碍,学习困难、性格叛逆,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直到15岁遇见了音乐,有了人生的目标,一路从驻唱餐厅唱成了金曲歌王。他的成长故事还被收录进教辅阅读材料。他说:“别让你的缺陷把你一拳打倒,不一样,又怎样?”

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球员时期三进三出国家队,“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好事多磨”。21年教练生涯,指挥300多场球赛,曾被质疑“一到关键时刻就是不行”。2022亚洲杯,她敢迎难而上,最终率领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逆袭夺冠。她说,“说努力、全力都不行,而是竭尽全力、拼尽全力。”

“水妈妈,谢谢你,让我们能毫无保留地踢球,教会我们,用热爱、用坚持、用友情,去战斗、去燃烧、去绽放,让万物看到我们的光。”唐佳丽与张琳艳在信中写下内心深藏的话。 (节目组供图/图)

“这些人的共性就是他们给自己人生赋予了光,这光同样照亮了别人。他们有坚强的信念、有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