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就没有我 | 游说

当我想到北京时,我想些什么?我想到了香山脚下的卧佛寺。我曾多次在那里徜徉,并在那里写下了很多关于它的文章。还有什么呢?我想到了二锅头,我心爱的酒,想到了花生米,还想到了饺子(配着蒜、姜、辣椒和酱油一起吃)。还有比在中国更令人憧憬的生活吗?

责任编辑:邢人俨

北京卧佛寺 (IC photo/图)

我曾经用汉语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没有中国,就没有我。我从未对这句话做过详细的解释。我到底想说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时代的变革中,我们可以选择与时俱进,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至于我本人,我一直相信我的感觉,在走我自己的道路。凭感觉而不是靠理性?这听起来似乎并不靠谱,感性和理性应当相结合,才能通向目标——自我发现的目标。

当我20岁从莱茵地区的一所高中毕业,然后去明斯特大学学习时,我并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么。1966年,只有5%的德国人有机会上大学,而上了大学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他至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可以随意选择并更换大学、学科和老师。而我也充满着青春和活力,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先是神学,然后是日耳曼语学,最后是哲学和日本学。

然而在这一切中,我依然没有找到我自己。两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到底想干什么?我的心是属于文学的,并且我也已经写了很长时间的诗歌。在我认识的年轻诗人中,有一位从事对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的研究,他提醒我关注这位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的翻译。就这样,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李白(701-762)。我的生活由此发生了不同寻常的改变。我想阅读这位中国诗人的原著。凑巧的是,明斯特大学设立了汉学教席,并邀请了莱比锡和弗莱堡的汉学家担任讲师。其中有一位是后来成为汉堡大学教授的司徒汉(Hans Stumpfeldt,1941-2018)。

接下来,我就和两位天主教神学家一起学习文言文。就这样,我一下子找到了我一直在潜意识中苦苦寻找的东西,那就是“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并不是神,而是人。德语中把“人”这个汉字翻译成“Mensch”,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完全正确。当然,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出现了可以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