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州到上海: 生丝首邑的辛亥往事丨游在中国②

张静江和陈其美虽然出身迥异,却以不同方式从湖州前往上海,在那里走上了革命征程。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让我们追溯两位同为孙中山股肱的革命者道路,从“丝绸之府”出发,缅怀20世纪早期革命者的赤胆忠心、成仁取义。

责任编辑:杨嘉敏

1859年春天,一个意大利人每天清晨都会绕着他寄宿的小庙散步,顺着朝阳眯着眼眺望湖州府城里高耸的飞英塔。从留存至今的照片来看,他蓄着漂亮的八字胡,打着领结穿着马甲披着精致的真丝西装外套,手里拿着烟斗,神情凝重。凝重的原因,一是因为他可能是史上第一个来到湖州的意大利人,虽然走到哪里都引起围观,但真要打听什么事儿时却总被敬而远之;二是因为他的生意面临灭顶之灾,来到中国是为了寻求一线生机。

此公名叫卡斯特拉尼(G.B.Castellani),是个丝绸商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从法国爆发的蚕微粒子病席卷西欧,重创当时的丝绸业原料、生产和制衣中心意大利,蚕种大量病亡,生丝供应骤减,导致整个丝绸行业陷入绝境。在这生死关头,濒临破产的卡斯特拉尼想起了丝绸业鼻祖中国,因此带上农技师和摄影师从意大利出发,辗转海陆近两个月,经埃及和斯里兰卡来到中国,再从上海抵达湖州,考察江南的养蚕、缫丝工艺。

飞英观荷 (IC Photo/图)

卡斯特拉尼在湖州东门外的小庙里住了两个月,详细地观察了当地的蚕桑技术,并与欧洲工艺做比较。他在笔记中写道:“中国有巨大的产茧量,但其缫丝方法存在不足。”后来美国生丝专家陶迪则更加直截了当地评价:名闻天下的湖州辑里丝,“用上等干茧而缫成最下等生丝……故求售于欧美不得善价,深为可惜”。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向中国蚕农收购蚕茧,再使用欧洲技术缫丝,最后将优质生丝出口到欧洲。

卡斯特拉尼来湖州时为了面见浙江巡抚获得批准而取道杭州,回上海时则走了更为便利的水路:沿太湖南岸航行至吴江,由此顺吴淞江东行,最后经苏州河汇入黄浦江,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他在湖州私下收购了3700多公斤蚕种,从上海装船运回欧洲卖给蚕农救急,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欧洲人不再养蚕,而是直接从中国进口生丝;源源不断的优质蚕茧从湖州通过吴淞江水道运往上海,在那里缫丝出口。

仅仅二十年后,湖州的生丝产量便超过了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成为蚕丝行业翘楚。湖州人由此大批涌向上海。

富二代的华丽转身

我几乎每年都去湖州南浔镇小莲庄参观叔蘋奖学金展览馆。叔蘋奖学金创始人顾乾麟先生是南浔人,娶了本地刘家小姐,而小莲庄则是南浔刘氏的家庙、义庄和花园,有十亩荷花池,到了夏天接天映日,极富水乡情趣。

小莲庄留得残荷听雨声 (视觉中国/图)

顾、刘两家都是南浔丝商。刘氏名列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墩小黄狗”之首。所谓“象”“牛”“小黄狗”,乃是南浔人按家产多少对于富户的排名,白银一千万两以上为象,五百万两以上为牛,一百万两以上为狗。“四象”指的是“刘、张、庞、顾”四家,居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因南浔是湖州生丝贸易的集散地,随着湖丝出口额的不断飙升,南浔丝商逐步打通了整个供应链,从乡村收茧到内河航运,再在上海开设缫丝厂、打包厂,最后远销海外,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集聚了惊人的财富。到了二十世纪,刘氏虽然仍在“四象”中居首,但南浔真正的首富却悄然改为原本排名第二的张家少爷张静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游淑华 校对:胡晓菲 胡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