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ji都能用来翻译书了,或许哪天我们可以不用说话了?

其实,Emoji并非只是我们日常聊天的调味剂,现在它还在法律、音乐、出版等领域大展身手,但所谓“人红是非多”,就连Emoji也曾陷入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风波中。

“知道”(nz_zhidao)为你深扒Emoji表情包的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刘韵珊

(IC photo / 图)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最近,曾创造出《天书》的艺术家徐冰又带着新作《兰亭集序》入驻故宫展览,但令人意外的是,这版《兰亭集序》竟然全部由Emoji编写。

这一消息引发大众热议,关于Emoji的讨论也愈发激烈,如今Emoji越发成为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Unicode(统一码联盟)数据显示,世界92%的网络用户使用表情符号,每天全世界通过手机通讯应用发送的表情图片数量约有60亿,网络聊天每10个人,至少9个人在用表情包。

随着表情包越发流行,是不是哪一天开始,年轻人交流,可以不用文字,直接表情包了?

从日本到世界,表情包Emoji的前世今生

Emoji一词来源于日本语里的絵(e=图片)文(mo=写)字(ji=字符),早在1999年,日本人栗田穣崇发现文字输入往往词不达意,需要借助表情符号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便设计了最初的176个12 x 12像素的Emoji。

21世纪初,Emoji在不同的运营商手机上无法通用。

也许你是想给伴侣发送一个“爱心”Emoji,但伴侣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却是一串乱码,在当时,TT DoCoMo、J-Phone和AU这三大不同运营商的手机之间可能注定没有爱情。

随后,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