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阎真和《如何是好》里的年轻人:躺平的终途,没有“诗和远方”

“社会不会主动给你提供一个转机,这个转机是你自己拼命用尽了最大的力气争取来的。”

发自:长沙

责任编辑:刘悠翔

阎真在公开场合出现,就会令人想起他在21年前出版的《沧浪之水》中所写的自画像。那本曾为他带来诸多声誉的小说开篇是这样的:“父亲的肖像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的。他已经死了,这个事实真实得虚幻。”

逝世前二十年,小说主人公池大为的父亲由于“听从内心呼唤”,多次遭受命运挫折,从县中医院的医生沦落成为乡间的赤脚医生。这幅1957年的自画像,“眉头微蹙,目光平和,嘴唇紧闭”。与父亲不同的是,池大为后来为了前途违背了内心。

根据《沧浪之水》改编的电视剧《岁月》,男主角梁致远(胡军饰)的原型是原著中的池大为,他毕业后走向社会经历了一系列考验。 (资料图/图)

2022年10月底的这次采访,阎真戴了一顶软呢帽,阻挡长沙下午热烈而明亮的阳光。坐下片刻,他的目光还在不停看向不远处的中南大学,这所他从2000年开始任教的双一流高校;当然还有那里的学生们,他们在附近的商场进进出出,热情洋溢。

2022年,中南大学有16832名学生毕业,度过了在学校的最后一个春天,浩浩荡荡地融进社会之中。这么多毕业生最终又能去哪里呢?要知道,仅在岳麓山下,就还有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诸多高校。

“很多学生都想留在长沙。”臭豆腐、口味虾、糖油粑粑的味道飘荡在湘江之滨,这是一个有岳麓山、橘子洲和解放西路的城市,房价也相对友好,但他担心的问题是,有限的岗位可能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了。阎真每年坚持告诉大一新生:“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人生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了。”

1984年,阎真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到家乡的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被周围人视为一件古怪的事情。而现在,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很多名校博士的首选目标,即使一些待遇一般的编外岗,也不乏竞争者。

阎真意识到,今天年轻人的难处跟自己年轻时很不一样。图为2019年3月西安高校里的招聘活动现场。 (视觉中国/图)

阎真讲起他儿子的故事。几年前,阎真的儿子从香港读完研究生,他希望儿子回长沙,但年轻人“反抗”父辈循规蹈矩的建议,选择在广州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工作。儿子某个月工作了290个小时,几乎是法定工作时间的一倍,老板仍不满意:为什么别人都是300个小时以上,你却没达到?作为父亲,阎真想为儿子在长沙谋一份差事,“结果非常难”。

阎真的研究生有一些已经毕业十几年,至今没有找到好的工作,阎真爱莫能助,“东搞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