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介甫:沈从文的成就总有一天会得到公正评价

我看到一个被“释放”的沈从文,恢复了他过去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1980年的首次中国之行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意想不到的印象,不仅是对沈从文,对中国也是。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1980年代,金介甫(左)和沈从文(右)同游长城时合影。 (受访者供图/图)

1977年,国内不少中文系学生尚不知沈从文为何人之时,大洋彼岸的学者金介甫已写出博士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而后在此基础上写成《沈从文传》。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为该书写序,“需要有一本沈从文传,客观地介绍他的生平,他的生活和思想,评价他的作品。现在有一本沈从文传了,他的作者却是一个美国人,这件事本身也是离奇的”。

金介甫接触沈从文的作品,始于1972年,当时他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读博。当时他参与“以文学资料看中国近代现代史”研讨会,将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用以研究民国历史。那时翻阅着《边城》的金介甫,对这位作家的人生知之甚少,却生发了对于湘西军阀割据史和苗族山歌的兴趣。随后,在史华兹和费正清的指导下,他开始深入研究沈从文的生平和著作。

金介甫写博士论文时,以为自己一生都不会来中国,更不用说见到沈从文。但很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他得以通过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了北京。沈从文研究专家张新颖曾谈道:“一位海外学者研究沈从文,给沈从文的晚年带来很大安慰。金先生不只是研究沈从文的人,更是进入到沈从文生活的人。”

如今,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金介甫已是美国汉学家的代表之一。与沈从文见面时,他只是个32岁的年轻人,对这位异邦青年,沈从文却十分信任。

1980年夏天,金介甫与沈从文晤谈了十二次,同游长城、天坛、香山。1980年冬到1981年,沈从文在美国探亲期间,两人再谈了六回。1981年沈从文回国后,金介甫又多次到他的故乡湖南凤凰考察。

对沈从文及一些当事人的访谈,为金介甫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沈从文传》多次援引访谈内容作为资料来源,从历史角度切入文学研究,长于史料挖掘与爬梳,注文字数几乎为正文的一半。

这本传记的原书名是“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沈从文的奥德赛),金介甫意在强调,沈从文从湘西小城到北京、上海的旅程,是解读其创作生涯的关键。他早在阅读中发现这位“乡下人”的气质,比胡适、徐志摩等受过浪漫主义影响的博士更为“浪漫主义”。“他捍卫的最高理想并不像有些评论家说的那样,是什么象牙之塔,而是(由)个人主义、性爱和宗教构成的‘原始’王国。”金介甫将沈从文身上的特质归结为“浸透了苗族的诗意”。湘西孕育了这位作家,而在他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他以浪漫和理想主义的笔调再造故乡,并思考在帝国主义与变革冲击之下,古老中国如何走出失魂落魄,重振精神。沈从文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