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生活的人决定春节返乡

2023年春运从1月7日已经拉开帷幕,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预计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过去三年,太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选择就地过年,这让终于可以回家过年的2023年,多了笃定,多了期许。

离家一年,归乡游子,最盼满载而归,带回家的是大大小小的年货,也是犒劳全家的荣耀。辞旧岁、贺新年,浓郁的中国“年味”在团圆中流光溢彩。“年味”是一种具体而细微的美好,是高高悬起的大红灯笼、门口张贴的春联,是全国各地的珍馐,世界各处的佳酿,一年的辛劳与疲惫,在准备“年货”的喜悦里,被一扫而空。

不管过去的一年里生活的味道是苦涩还是甘甜,中国人愿意相信,只要跨过这个年,就能过往不念,新岁平安。

新年将至,返乡人踏上回家的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子的两面 

10年,3600天,对于汪芳芳来说,至少有3000天的日子,是很笃定的。

2012年,汪芳芳随丈夫一起来到上海,就此十年的时间,一直在这座城市耕耘自己从儿时起就埋下的梦想,做美业。

很小的时候,汪芳芳就知道自己喜欢与美相关的东西,每年过年,村子里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大姐姐们回家时,都会打扮得时髦又好看,令她十分向往,想着,“长大以后一定也要像她们一样”。

兜兜转转的时间里,汪芳芳从化妆师转型成品牌代理,一路从基层慢慢上升,在光景最好的几年里,直接自己创业开店、开公司,在这个行业里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生活也小有起色。夫妻二人在上海打拼,孩子和婆婆留在江苏老家生活,几年前在老家置办好了房产。对这个小家庭来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除了外部环境有点脱离他们的预期。

疫情三年对生活带来的改变并不是聚焦在生活的某一刻,也说不上来一个具体的时间,汪芳芳感受到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失控”。美业的发展很依赖线下客流,因为暂时停滞的社会活动,她创业的公司,在挣扎了几年后,彻底告一段落。

“不是很顺利”,回顾刚刚经历的一年,汪芳芳不无遗憾。

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给经济生活施加一股压力,最先有感受的往往是暴露在一线的城市,随后渐渐传递到神经末梢的县城。生活在陕西安康小城的梅帆,在过去的一年,也经历了一场“必然”的改变。

和汪芳芳一样,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梅帆的人生走向。走出四川老家的县城以后,梅帆也在深圳、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闯荡过,2018年怀了二胎以后,出于照顾孩子的方便,她和丈夫一同回了陕西老家。

刻在四川人基因里的川菜禀赋,帮助梅帆很快在老家这边支棱起一家小餐馆,日子过得平淡又温馨,守着丈夫和两个女儿,她在这座小城里逐渐扎下根来。

安康距离省会城市西安有220多公里,这段物理距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一直到2022年梅帆逐渐感受到了这股“不可控力”。最明显的变化是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冷淡了,歇业的时间逐渐超过开张的时间,再坚持维系下去,只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小饭馆在夏天还没结束时,关门了。离开四川时,梅帆向往过更自由的生活,回到安康后,梅帆也期待过更安宁的未来,生活一次次将她送到了十字路口,推着她,赶紧掷下命运的骰子,然后大步向前走。

法国思想家蒙田曾在《热爱生命》一文中,为“度日”这个词语赋予了特殊含义。在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就意味着“消磨光阴”,因而,“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则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人的一生,两种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不论是汪芳芳还是梅帆,都曾品尝过好日子带来的甜头,相较而言,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相当一部分的比例里,生活亮出的明牌上,就写着“坎坷的日子”。

但无论如何,不服输的中国人早早就知晓,所谓生活,就是“扛”起压力,度过去。

离开老家外出打工的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撑下去” 

从创业者转身回打工人,汪芳芳没有用太长的时间适应。一来,多年在美业这一块沉淀,经验只多不少,热爱也是有增无减,哪怕是在行业受冲击最大的那几个月里,她也没有转行试试其他门路;二来,孩子这么多年一直由老家的婆婆照顾,教育得很好,不管大人生活怎么样,汪芳芳始终坚持,“要让父母再好过一点,更不能让小孩吃我们小时候吃的苦”。

有了充足的动力,以什么身份留在曾给过她诸多馈赠的行业,根本就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重新做回销售顾问的汪芳芳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眼下的境遇里,找到破局的最佳方法。

同样需要劈开生活僵局的梅帆,也在盛夏要结束时,找到了一份在电商实体平台做店长的工作。店面关掉后,梅帆的丈夫就远赴福建重新做起了塔吊的工程,她则独自留在平利老家,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在工作和生活里,极限撕扯。

将近10年后重新回到“职场”,梅帆有诸多不适应。早年间在大城市“拼杀”的经历,很快帮她守住新的“阵地”。17岁那年,撕掉录取通知书后,她直接进了深圳的工厂,在流水线两班倒的空闲里,挤出时间学英语、学电脑,然后以一个高中生的身份,跳到外贸行业做了10年的翻译。诸如此类来自生存的锤炼,彻底激发出她身上的坚韧,重新“夺”回人生的方向盘,她有底气,也有勇气。

找到手头这份销售的工作,汪芳芳也摸索了一段时间。

随机应变是汪芳芳在这一年里最深刻的感悟,在疫情的长尾效应仍旧对美业有一定影响的时候,做销售意味着要面临比以往更艰难的拉新拓客和订单维护。以前自己创业,要走一步看三步,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汪芳芳自己都分不出来,走出一步和看远一步,哪一个更艰难,她能做的,就是咬咬牙扛起来,再调节调节心情,花更多的时间,用“真诚”来打动人。

同样生活在上海从事媒体工作的小曹,就是被汪芳芳打动的客户之一。

年初的上海,也让小曹手头的许多工作停滞不前。“独居在封控期的上海”成为父母焦虑的根源,要不要“回老家”这个话题,在代际矛盾扩大以前,又被重新摆到了台面。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小曹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0年,虽然异乡人的孤独时刻不少,但是见过“大世界”的她,也早已不习惯老家相对固定的生活。能做的只有硬扛,只不过年岁渐长以后,小曹开始选择更平和迂回的方式。

厨房里的菜谱派上了相当大的用场,对父母可见的朋友圈里,小曹拍了许多自己做的家常菜,用来证明自己已经完全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正是这段特殊的居家时光,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小曹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开始定期从网上团购各地新鲜水果和土特产回老家,来自庆阳的羊肉、乳山的生蚝、秭归的脐橙、美国的开心果,智利的车厘子,那些平时父母吃不上、舍不得吃的东西,送到家里,哪怕人不能到场,心意总能准时送到。

在外工作的小曹给父母分享自己做的饭菜

更多的时候,她开始主动向父母分享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居家期间来自陌生邻居“一蒜一姜”的温暖,工作中来自客户的肯定,闲暇时到美容院保养身体,周末和朋友逛街看展……来自大城市特有的温暖和便利,逐渐消融了父母心里的坚持,也重新燃起小曹对于留在上海的信心,她和这座城市一样,都在慢慢复苏。

年末岁除,再来回顾这“不太容易”的2022年,“负重前行”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生活总结。反过来,又正是这股洪流般的“不可预期”,才更让生活里的偶然所得,被放大出更为珍贵的意义,不论是来自家人的鼓励,还是来自工作的回报,又或者是来自陌生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温暖,选择坚守眼下生活的人,必然是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

而生活,自然也不会辜负这种努力,只不过可能是换一种方式,给认真生活的人,踏实向前的底气。

“慢慢变好” 

小曹是她们中间,最先感受到“生活向好”的征兆的人。

去年是小曹跟进一个捐书公益活动的第三年,前两年里,小曹跟着项目组一起去往了许多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捐书,原定在岁末进行的线下活动,经历了一系列问题后,进展很缓慢。

直到6月底,西藏林芝的一所乡村学校里,终于改造完成了一间清新敞亮的阅读室。7000册图书运到孩子们身边时,当地的老师给小曹送去一碗酥油茶,带着一群有着纯澈干净眼神的孩子,向他们道谢,之前郁结在小曹身上的困顿,被来自高原的快乐涤荡干净。

在敞亮的阅读室里整理书籍

历经磨砺,重看到在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努力之下,为另一群人带去哪怕再微小也能照亮前路的光芒,也成为小曹去年最为珍贵的回忆,教会她在问题“坍塌”之前,从容应对。

过了新年,汪芳芳就迎来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了,她比小曹年长几岁,也在考虑通过考研和缴纳社保,获得在上海的购房资格,再过几年,儿子就要念初中,虽然老家的教育水平还不错,但如果可以来上海,“走到更好的地方”,她希望为他创造这样的条件。

提起儿子,汪芳芳总是有些歉疚。两地分隔多年,儿子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成为“留守儿童”,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以至于多年以后,她自己也不清楚,小孩是怎么长大的。

好在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自己创业的那几年,基本上三个月汪芳芳就会回一趟老家。不能回家的时候,就网购一些孩子用得上的东西寄回去,换个方式对孩子表达牵挂,这几年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崛起,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承载起一个母亲沉甸甸的爱。

汪芳芳网购儿子最喜欢吃的面包蟹

当销售的那份工作,终于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走上了正轨,城市动起来后,专注自己的人也多了起来。另一边,丈夫的事业也迎来了一些起色,年底的时候,夫妻二人开开心心提回一台车,准备过年就自驾回家,以后看孩子也更方便。

“今年再怎么不景气,我们这个小的愿望还是实现了”,继在老家购房以后,买车成为夫妻二人这个阶段的小目标,生活大抵就是这样,苦过之后,补偿给你的便是百倍的甜。

相较留在大城市要付出的努力,留在小县城生活的梅帆,很难有这类烦恼,但生活在另一面关上的窗户,她也花了较大的力气将其推开。没有外出工作之前,家里的开销全靠丈夫一人在外地做工程支撑,养育两个孩子的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梅帆是过日子的好手,家里的日常用品,货比三家后,往往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拼多多下单,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但是比起节流,生活更重要的是寻找开源的机会。

9月15日,是梅帆拿到当店长以后第一笔工资的日子,银行卡在下午三点左右,多了一笔进账,上一次这样拿工资,还是10年前。梅帆所在的店铺是经营家电产品,比起网购,生活在平利县城的人们更青睐于在实体店购买这种生活大件,总体而言,工作有压力,但也有盼头。

年底,也是梅帆最期盼的日子,漂泊在外大半年的丈夫,过不了多久就能带着工钱回家,一年里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团聚的时刻,她和丈夫约好,腊月二十七就出发,在过年前,一家四口回四川老家……

春节返乡 

经济回春,是2022年在日历即将翻完时,留给2023年最好的礼物。

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短视频网站里,商人开始包机出海抢订单;社交网络上,北上广等地发放的消费券和购物补贴,又一次冲上热搜头条;过去几年饱受冲击的餐饮行业,在取消了48小时核酸阴性等要求后,迅速迎来了人间烟火……种种利好显示,那些“坏日子”,差不多已经度完了,扛过来的打工人,在2023年的序曲里,很快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节日。

虽然古老的人际生活和生产关系逐渐消失,人们对于春节阖家团聚的向往却始终未减,无论时序如何转换,春节始终都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以往,小年过后,返乡的气氛便热烈起来,忙碌的节奏被人为放缓,空气里弥漫的都是对节日的期待。超市货架上大包小包的年货,被一行行满脸喜悦的返乡人扫空,春运长龙一般的客流里,行李堆得比人都高,对于辛苦打拼的异乡人而言,春节不仅意味着重逢,也意味着,不管经济情况如何,也要在这几天,好好犒劳在过往一年里辛劳的自己和家人。

“就地过年”的号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线上电商的蓬勃发展,物流运力的飞速提升,年货的种类也被极速丰富,以今年拼多多年货节的供应为例,年货品类直接从东北到海南、上海至新疆的农特产,延伸至美国开心果、智利车厘子、挪威北极鳕、阿根廷红虾、爱尔兰面包蟹等全球直采的尖货,帮9亿用户的 “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丰盛充盈。

梅帆在回四川老家过年前,将精打细算的优势发挥至最大,在拼多多上一站式采买齐全过年所需,西安到达州的高铁车程6个小时,算上转车时间,快递会比他们先行到家。在外一年到头当妻子、当妈妈,她尤为期盼着回家,重新变成小女儿的时刻。

汪芳芳今年回老家的时间比往年更早,有车以后的时间更加自由,今年她提前在网上买了儿子喜欢的车厘子和面包蟹,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准备给儿子一个意外惊喜。到家没几天,感染了病毒,在家养病期间,内敛的儿子化身小暖男,时不时进来摸摸她的额头,拿着毛巾过来帮她物理降温,聚少离多的日子让孩子和她并不算特别亲昵,这些来之不易的亲子瞬间,她也想好好品味。

小曹纠结了一两天后,还是在元旦后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之前告诉父母春节打算去西沙群岛坐帆船时,尽管父母没有反对,但电话里的失落难掩,考虑到春节不回家,小曹提前在拼多多上挑了不少父母喜欢的年货,临近元旦,妈妈几乎是每天一个电话,问她快递到了哪里,虽只字不提回家的事情,但似乎又总希望从电话里,听到一点想听的东西。感念人生的渐行渐远,小曹还是决定回家过年。

南下北上,东来西往,忙碌运作的交通枢纽,重新回归热闹喧嚣。新的一年,那些出现在新闻画面里,热气腾腾的春运景象,再一次给予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无关迟暮,不问翻覆,重回热点的“春运”,仍旧是中国人一生不变的乡愁。

外地工作的人群迎着夕阳返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徙里,返乡的人热烈奔赴,只为期待已久的团圆,然后在一年一年难忘的除夕夜里,将对来年红火的愿望被贴上对联、封进红包、拌进佳肴、盛入汤碗,化作一声声“新年快乐”的朴素祝福里。

烟火漫天里,过往一年的心酸烟消云散,归乡人一年努力的回报,最后都落在一句,“平安到家”。

(注:文中人名为化名)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