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柠:“周边”的逆袭

近年来,“周边”在本土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出现的频度陡增,但所指已发生变化,既非地理概念,也与媒介本身无关,而是某种媒介衍生品的代称,如文具、马克杯、帆布袋等,实际上是一种品牌宣推手段。

责任编辑:刘小磊

十五卷本《蒋介石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现在已成为罕觏之书。(资料图/图)

偶然见友人发朋友圈,说由单向空间策划出版、《单读》主编吴琦对旅德学者项飙的访谈录《把自己作为方法》,继英文版之后,又出了韩文版,韩文版的书名是《周边的丧失:作为方法的自己》。我顺手在那条圈文底下留言,“我发现日韩都喜欢用‘周边’。这个表达传统中文里不是没有,但非常寂寞,近年火起来,窃以为从日文逆输入的成分居多,且语境也不同于日文。而日语‘周边’的泛起,大概与内田树话语中的‘边境人’思维有关。”

朋友圈毕竟不是说文解字、正本清源的地方。后来我发现,“周边”里面确实大有文章,值得做一番梳理。“周边”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无需解释的词,所以权威的《辞海》(1999年缩印本)根本未予收录。《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倒是收了,但释义极简:周围,如周边地区、周边国家。这固然不算错,可连这个词的基本语义都未能涵盖。

当国人说“周边”时,他们到底在说什么?首先,这里存在一个极其冗长的时间差,冗长到千年打不住。在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