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的上午丨记者过年

这理应是最清净的地方,却也是最喧嚣的场所。人们需要一个出口,以一种无法立即验证的模式,释放压力和焦虑。大家都在为生活努力着,岁岁年年向前走。

责任编辑:周建平

雍和宫殿外东侧有一间小屋,屋外的小桌上摆着名为“雍和宫”的刊物、注音经书和佛卡,供游客和信众自取,取用后可自愿往一旁的功德箱捐献任意金额的现金(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洋/图)

来北京八年,这是我第一次踏入雍和宫。

雍和宫历史上经历过三个阶段:最早为清世宗胤禛做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中段升格清帝行宫。最终改为皇家寺院。

1981年2月,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并逐步恢复佛事活动。两个月后,一个15岁的少年从老家辽宁阜新来此出家。他名叫胡雪峰,是“文革”后雍和宫招收的首批青年学僧之一,也是雍和宫的现任住持。官网的一篇介绍文章称,胡雪峰在寺院宗教事务的管理中,积极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创立品牌,产品质量要过关。

从某种程度上看,雍和宫称得上是一座讲究产品思维的寺院。

1月17日(腊月二十六)上午10点,气温在0℃以下。我进入雍和宫时,门口的法物流通处已经排起了长队。队伍五六十米一折,里里外外已有五六层,大多是些二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寒风中,大家都捂得严严实实的。这显然是场“持久战”,可你很难在人们脸上发现旅游景点长队中常见的那种不耐烦,毕竟这里讲究“心诚则灵”。

雍和宫内游人如织(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洋/图)

法物流通处是经营雍和宫佛教用品和文创商品的实体门店,一共有三处。门店入口旁立着一个刷着朱红油漆的木架子,架子上张贴着一张白底海报,上面罗列着店内提供的各式法物和文创产品,包括护身符、佛珠手串、佛茶、佛像等。让许多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