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希望家长能看到自己的痛苦

责任编辑:李屾淼

(视觉中国/图)

2023年年三十晚10点多,正在看春晚的陈瑜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微信好友申请——一个高中女生找到她,希望做一期“少年发声”的分享。女生在微信里写道,打算讲完自己的故事就“结束”。“你说的‘结束’具体是什么意思?”陈瑜跟女孩确认。“大概就是die,”几个小时后,女孩回复道。

“少年发声”是陈瑜创办的家庭教育平台“少年大不同”里的一个青少年访谈专栏,她希望以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倾吐的树洞。陈瑜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但在热闹的年三十,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萌生了告别世界的想法,强烈的反差还是让她的心不由得震颤起来。之后的三天,陈瑜一直和女孩保持着沟通,“我珍视你的生命,一如珍视自己孩子的生命。”陈瑜希望能提供访谈之外的帮助。

幸运的是,几轮沟通下来,年初三,女孩终于答应她先做心理咨询。经过三轮咨询,女孩的情绪逐渐恢复稳定,还说服了父亲加入后续的咨询。

《少年发声》

不幸的是,有些孩子没有这份幸运,他们在沉寂中走失。

2023年2月2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调查结果再度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202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到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这是一个影响广泛的问题,但当前全社会对该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依然存在不足。

在这一背景下,本刊采访到了“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少年发声》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瑜,希望通过她的分享,为那些不被理解的孩子和焦虑无助的家长,找到一束走出困境的光。

家长要学会捕捉孩子求助的信号

南方人物周刊:最近胡某宇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从业者,您对该事件的关注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瑜:2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对胡某宇的心理刻画情况,比如“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单从这些信息看,他的人物画像是非常典型的。

我这边接触到的很多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他们原本成绩很好,可是考进一所更好的名牌中学后,因为竞争更激烈,排名下降,就会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受成人影响,这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往往和成绩高度相关。在他们心中,成绩好,就是“人中龙凤”;成绩不好,就是“垃圾”、“白痴”、“一无是处”。由于自我期望高,他们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焦虑,高焦虑就容易导致发挥失常。一旦陷入“高期待—高焦虑—高压力”的死循环里,孩子的成绩就会越来越糟糕。

如果这时家长和老师没能给予孩子理解、鼓励和支持,他们就很难从这个死循环中逃离,一些孩子就会开始出现焦虑症。再进一步,就容易发展为抑郁症。失眠是一个典型征兆。我接触的很多中学生都说自己睡不着觉,可家长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病,想去看心理医生,却被家长拖延,或者直接否定说,“小孩子有什么心理问题,把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