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下崽也办酒席太疯狂:如何才能摆脱攀比之风、走出囚徒困境?

宴席多了很多,置办宴席的由头层出不穷,小孩满月,孩子考大学,在外买新房,买(或换)新车,子女参军,任何人过任何生日,不论是年轻人30、40、50,还是老人60、61、62。媒体还报道过更夸张的,在贵州某些农村地区,连母猪下崽也能成为办酒席的由头。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我与大舅电话闲聊,得知兔年春节他整整胖了15斤,原因竟然是他在湖北农村老家天天赴宴吃酒。作为南方某市交通系统的退休领导,他是乡亲们眼里“在外面混得有头有脸的人”,当乡邻办宴的时候,他自然被竞相邀请。

熟人社会五件事

置办宴席的原初功能是强化亲友联系,以家庭成员生命周期中的重大事件为由头,邀请亲朋齐聚,庆贺一下。我记忆里的重大事件大体包括五件:小孩满一岁,年轻人结婚,家里起了新房子,70、80岁等老人逢十办寿,乃至去世。

那时候的宴席非常隆重,某家办酒席,经常是全村人一齐帮忙,有的杀猪,有的搬桌子,有的买菜,有的做菜,有的传菜,有的洗碗。我记忆犹新,当年宴席期间使用的桌子、椅子、碗、钵、筷、锅、勺、蒸笼等厨具或器皿都是各家各户带过来,每家每户的厨具或器皿都标注有各自主人的名字,以免事后混淆不易区分。

换言之,宴席的单体家庭属性相对淡化,整条村庄的村民都卷入其中,某家有事,大家一起操办,一起出人与出力。乡邻间的互助精神强化了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很大程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囊括直系亲属,还包括同村或邻村村民。上述互助精神还被广泛扩充到乡村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家儿子结婚,全村人过去帮忙;我家盖房子,全村人过来帮忙;他家收割稻谷,全村人过去帮忙。

囿于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当时的礼金普遍微薄,以3-5块居多。整体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