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临一个历史机会”——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谈中美气候合作

反对《京都议定书》的人创作了一个电视广告:只见一把大剪刀在把中国从世界地图上剪掉,这时响起了广告的画外音:“《京都议定书》,没有全球性,根本行不通。

责任编辑:吴传震

在气候问题上,如果中美能够相互了解和展开大规模合作,能使就全球关键问题进行积极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中心环节,这将把中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李侃如 (Kenneth Lieberthal)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教授和商业管理教授,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在1998年8月至2000年10月,他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在美国,他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

2月26日,李侃如携新书《克服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在清华大学作了同题报告。在书中,李侃如与他的合著者提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与全球经济危机一道,给中美关系带来了关键机遇,最近的政治和技术发展使气候变化合作的可能收益格外令人心动,而不进行合作则可能引起新的重大矛盾。

就这一主题,南方周末对李侃如博士进行了专访。

南方周末您为何在此时强调中美气候合作?

李侃如:三个原因。其一是气候变化问题本身。较新的科学研究显示,全球变暖的速度很有可能比之前的预测快很多,二氧化碳的积聚速度也比过去预期的加快了很多,这主要是由于2002年以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排放增长极为迅速。

现在看来,未来变化将远远超越气候模型预测。两周之前美国科学协会提出,我们面临的气候问题比预测的严重很多,这是全球的问题。没有中美的合作,气候变化这个21世纪全球最紧迫的问题无法真正得到解决——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各自的排放量均超过全球总量的20%,而2007年开始,中国的排放量超过美国。

第二个原因是奥巴马总统。我们在2008年美国大选之前完成这本书,我当时相信不管麦凯恩还是奥巴马当总统,气候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奥巴马总统在竞选中和当选后,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几乎完全与布什总统相左,他将这一问题列入最高优先序列,已明确表示他将寻求促使美国在这一全球新挑战中从裹足不前变为领导先锋。美国在此问题上的策略正在迅速转变,这意味着中美在气候合作上面临一个历史机会。

第三个原因是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全球将就京都议定书再次谈判,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迅速行动起来。

南方周末您在书中写道,“迄今为止,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美两国一直在利用对方作为自己裹足不前的一个理由。”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