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华:评比表彰促进了CSR发展,但需警惕变味走形

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报告评级、榜单排行等评比表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责任事业的发展,但需要时刻警惕这类活动变味走形。

从2003年成立机构,到建设标准,搭建智库,再到2023年机构更名,20年来,刘卫华及其所在机构一直致力推广“企业公民”理念。

身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老兵”和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与工会社会工作委员会首席顾问,刘卫华认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级阶段。

同时他也指出,在企业社会责任事业发展的20多年中,企业对企业公民概念的理解不完整,甚至存在误解,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仍不清晰。

对企业公民的理解存在偏差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公民委员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刘卫华:企业公民委员是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2003年成立的专业委员会。2003年前后,公益慈善、企业社会责任等概念成为时尚热词,被广泛讨论,企业公民理念也在这时期见诸媒体。

当时引领社会责任和公益慈善浪潮的主要是以外企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中有很多企业尊崇企业公民理念。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实施企业公民战略的企业;而一个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的企业,不仅注重公司本身的经济效益,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提高企业行为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为了将这些新理念引入国内,并且以成立社会组织的方式进行推广,我们组织专家对不同概念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企业公民是优质企业和最受尊敬企业的代名词,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级阶段,企业公民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后来经过申请、报批,民政部于2003年10月正式批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成立企业公民委员会,我们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致力于企业公民理念和实践推广普及的社会组织。今年3月份,我们更名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与工会社会工作委员会。

南方周末:委员会在推动企业公民理念普及方面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刘卫华:一是制定标准。2005年,我们委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制定了《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评估评价标准》,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唯一的关于企业公民的专业标准。有了标准,企业公民的理念就更加具体,有助于后续的推广。

二是组织系列活动,借助各类活动对企业公民理念进行推广,促进形成公共讨论的氛围。2005年,我们联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年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2015年,我们又发起“中国企业公民责任品牌峰会”,对注重“责任品牌”建设的企业进行表彰,峰会发布“中国企业公民责任品牌50强企业”和“中国企业公民责任品牌20强企业基金会/专项基金”。

三是成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2016年9月,我们邀请来自高校的学者、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的起草专家、企业社会责任经理人近50人发起成立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智库,希望搭建传播企业公民理念、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型智库平台,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给企业以指导。

南方周末:最初在推广“企业公民”理念时,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刘卫华:无论是在最初还是现在,难度主要是企业界对企业公民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误解。我记得有一次在介绍企业公民概念时,一位教授很认真地说“是不是又编了一个新词蒙企业的钱”,让人啼笑皆非。

总体来看,对企业公民的认识偏差表现在,对“公民”的理解不科学,以及认为企业公民要求太高。有些企业家觉得捐钱做公益容易接受,承担狭义的社会责任也可以理解,但认为要成为企业公民,条件很苛刻。这实际上忽略了成为企业公民的“过程性”。企业不是一下子成为公民,而是要在经营过程中持续担当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也要享有作为公民的权利。

警惕评比活动变味走形

南方周末:你刚才提到“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级阶段”,如何认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刘卫华:企业公民脱胎于商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从法学的角度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公民身份,扩展了传统商业道德涉及的领域,丰富了公司治理的内容,几乎涉及了企业与社会相关的方方面面。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好事和好人的关系。我们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是在号召企业做好事;做合格的企业公民,是号召企业做好人,成为一个好人。

行为和地位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行为,企业公民是身份和地位。在社会责任领域有个共识,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承担社会责任,但有些企业永远不能成为企业公民,比如军火生产企业。

量和质的关系。企业做了很多社会责任项目,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量的概念;当企业能将负责任的行为一以贯之,才能由量变到质变,成为公民。

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关系。这两个概念都主张企业以透明和道德的方式开展运营,但企业社会责任更强调企业对外部的贡献,就是做好事,有奉献;企业公民则注重企业的综合发展,强调企业要承担责任义务,也强调和维护企业享有作为公民的权利。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级阶段。

南方周末:就你的观察,当前中国企业在践行企业公民理念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刘卫华:时代在发展,企业公民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就当前来说,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完整理解“企业公民”理念。如前面所说,很多企业对企业公民的理解不完整,甚至存在偏差。践行企业公民理念应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以地球环境和人类幸福为出发点,按照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原则,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线性发展。线性就是说对企业公民理念的贯彻要始终如一。

把握实现企业公民的三个属性。首先是管理属性,管理不好的企业,无法盈利;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从容地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是社会属性,要积极体现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第三是和谐属性,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CSR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和配置。我们常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现在一些企业仍缺少CSR部门和CSR职业经理人,没有专业的人员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相关人员之间缺乏沟通联系,企业没有定期发布企业公民或社会责任报告,更没有战略规划和制度。因此,对高素质的专业专职人员,企业在人事上制度上应给予保障。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报告评级、奖项评比这些活动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的作用?

刘卫华:应该说这些评比表彰活动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是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类似活动中的佼佼者,往往是某个标准下的榜样,榜样就是旗帜,其他企业有样学样,通过宣传先进,可以使广大企业学有楷模,赶有目标。

二是具有量化比较作用。这些评比活动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有一定的数据支撑,可以量出差距,继而进行比较分析,使企业改进社会责任表现能够有章可循,不断迈向新台阶。

三是具有社会导向作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提倡什么、弘扬什么非常重要。良好的评比活动,可以祛邪扬正,促进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类似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主办这些活动的机构,切记要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防止为评比而评比,甚至造假和夸大其词,变成虚假的“宣传册”;防止评比与金钱挂钩,不能用金钱买荣誉。否则,其结果是,获得荣誉的企业不踏实,没获得的企业不服气,社会也不认可。这就违背了评比活动的初衷,败坏机构信誉和行业风气,失去了公信力。

在社会价值中定位企业价值

南方周末: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你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哪些建议?

刘卫华:第一,厘清企业存在的价值。2019年8月,美国商业组织“商业圆桌会议”在华盛顿发布了一份由181位美国顶级公司首席执行官共同签署的声明文件——《公司宗旨宣言书》,重新定义了一个公司运营的宗旨,他们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转变。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也就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要在创造社会价值中体现企业的价值。

第二,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和方式有正确认知。我认为企业或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根本还是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驱动,是良心和良知的驱使。当然,这不意味着对企业进行道德绑架,相反,在具体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上,企业一定是用经济和市场的方式助力解决社会问题。而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是追求“发展”。这个发展,既包括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包括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积极与智库、咨询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专业开展交流合作。这些机构通常汇聚了专业人才,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企业与这些机构合作,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获取信息、资源,对企业推进社会责任工作起到辅助作用。如能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也会事半功倍。

网络编辑:伊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