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的边界在哪里?

近日,成都太古里一则街拍视频引发舆论关注。街拍由来已久,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兴起而愈加火热,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冲击原有社会公共生活的折射点,街拍正在向艺术与法律的双线谱渐次着落。

早在2019年,成都太古里就曾发文禁止商业街拍,“保护个人肖像权”,但打开社交媒体,“街拍”图片和短视频比比皆是,在北京三里屯、上海武康路等地,街拍热度不减。

街拍的艺术性与法律边界如何厘清?在与街拍摄影师和律师的探讨中,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李屾淼

驻守在成都太古里街头的摄影师(红星新闻 吕国应/图)

对着街道按下快门

一辆红色老旧自行车,几十年如一日,出现在纽约57街和第五大道的街头。深蓝色法国工装配卡其裤的身影从1996年起就把镜头瞄准纽约的街头时尚,这是属于比尔·坎宁汉(Bill Cunningham)的故事。

在夜晚,他会换上衬衫和西装,外搭修路工人穿的荧光黄和橘色相间的条纹背心,继续骑上那辆红色的自行车,穿越全城去拍摄上流社会的宴会。不变的,是手中的一台老式尼康相机。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坎宁汉依然骑车穿梭在街头,他曾在《纽约时报》撰文写道:“我一直都在各个不同的地方进行拍摄,并且要尽量保持低调。我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自己隐形,这样你捕捉到的照片也会更自然。”坎宁汉被称为“传奇时尚街拍摄影师”,他这样描述街道与人群的给予,“在办公室感到沮丧时,我就会出门。一旦站到街上,看到了人群后,我也就感到舒服多了”,“我感受到街道在和我说话。”

这是街拍的典型,街头摄影(Street photography)是一种在公共场所(通常为城市街道)捕捉日常场景处于自然状态的摄影形式。街头摄影师几乎始终选择陌生人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早在19世纪90年代,街头摄影就开始涌现,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带有窥视性的美学被引入艺术画廊和博物馆。对于未经拍摄对象知晓或事先同意便进行的拍摄,在道德性方面有时会引发争论,但街头摄影一直被视为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

坎宁汉的风采属于过去,本刊记者与从事街拍数十年并且还活跃在街头的摄影师常安聊,他很快提到了《民法典》的最新规定,2021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该法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这一规定直接要求街拍者使用自己的街拍图片必须获得被拍摄者的同意。

从街头摄影的角度出发,常安们的拍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面临的风险也在提高。

常安身形高大,步伐快。他穿梭于街头,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呵呵呵”的笑声常相伴随,那也是拍摄被人发现后缓解气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