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以他者眼光看中国

如果你把他在中国的成功与海外记者身份联系起来,他也会生气,“你看看我拍的那些照片,有哪些是需要特殊身份才能拍的?都是最普通日常的生活细节。”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的朋友们就说,你要多找几个人帮你甄选照片。但这个工作其实没有人能够分担,它需要的不是别的,就是我的一对眼睛

传奇新闻摄影记者刘香成不拿相机很久了。

自1976年到1994年,刘香成做了18年的职业记者。1978年底,27岁的他作为《时代》周刊首任驻京摄影师来到了中国,5年后发表摄影集《China after Mao》(《毛之后的中国》)。许多中国摄影师通过这本1983年首版、只有96张照片的薄册子,学习到了如何利用日常点滴呈现政经巨变。

其后,他加盟美联社,先后驻北京、洛杉矶、新德里、汉城和莫斯科。1992年,他捕捉到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的历史瞬间,全球独他一人。

1995年后,这位华人世界最知名的摄影师退出新闻一线,出入上流社会,往来于富豪名流之间。在泰国M-Group支持下,创办M图片社,主办《中》杂志;担任时代华纳驻京首席代表,促成财富论坛(1999年)在上海的召开;之后他加入澳大利亚人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出任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帮助星空卫视落地大陆……

就在人们几乎淡忘他与影像曾经的深度关联时,他拿出一个让世界惊愕的作品。2008年7月由他主编的摄影集《China,Portrait of a Country》(《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由德国TASCHEN出版社以英、法、德、日等6种语言全球发行。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在此之前,中国的出口清单中,摄影从未成为重要部分。这使刘香成的成就令人惊叹。他花4年时间在中国搜集了88位摄影师的作品,用一种全新的、有力的口吻重新讲述了中国故事。”


刘香成 图/姜晓明

那怎么不是我了解的中国呢

《China,Portrait of a Country》以10年为一个单元,将新中国近60年历史分成6个大段落。

10年一个变化,他自己的人生恰好也是这样变奏的。

1951年10月6日,刘香成出生在香港,父亲刘季伯是《大公报》国际新闻编辑,也是1960年代香港仍活跃的左派力量中的一员。刘香成排行老六,是家中最小的一个。3岁时,母亲抱着他回到了福州老家。

刘季伯最初希望小儿子能够跳出香港这个小渔村,回到广阔天地,沐浴新中国的阳光,茁壮成长。但内地局面日渐混乱,1961年他改变主意,让10岁的刘香成回到了香港。

20岁时刘香成决定去美国上大学,他表示自己希望学习新闻,父亲的一位老友建议他先学习一个专业再当记者,因为“新闻是实践”。1971年秋天,刘香成进入纽约Hunter College,专业是国际关系。“中国人在美国念书一般都是念理工科,很少念文科,那个年代是这样,现在也还是这样。”

同学中鲜有中国人,刘香成被迫“打入”美国同学的生活圈。他天生有在异乡惬意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好奇。“有的人到什么地方都局限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也不是不好,但既然去了这么远,为什么不好好了解一下那里的生活呢?”

怀抱着了解和参与美国社会的热情,专业之外,他还选择了摄影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