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意气风发,一地鸡毛?

“他说要搞得我身败名裂。怕什么?我60多岁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他说要搞得我身败名裂。怕什么?我60多岁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我们和中国的成功企业家合作,发现他们还处于成功的早期阶段,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这些企业家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如果他们没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也不可能在中国市场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

宗庆后的指关节重重地击打着桌面,发出咚咚的声音。

气氛变得稍稍有些紧张。一提及和达能之间的是非恩怨,他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官司都是赢的!11年里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完全没有道理,能有什么道理呢?”

5分钟前,一场新闻发布会刚刚散场。他是这场以“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为主题的亮相会上最光鲜的一个。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冬天,娃哈哈创下了惊人的业绩——2008年娃哈哈集团营业额超250亿元,利润同比增长高达50.36%。

宗庆后稍稍老一些、憔悴了一些。经历长达两年之久的恶战,他以倔强的姿态兀立着。

策略婚姻

“在我看来,就是达能一开始是想低价强买我们的股权,到后来是要我们高价强买他们的股权。对还没有合资的公司,他们想(让我们)以净值卖给他们;后来他们想退出了,于是要求我们以500亿买回他们手头的股权,而他们在十多年里陆续才投资了14个亿。” 宗庆后照例痛斥起达能的“不仁不义”。

站在宗庆后的角度,故事被概括成单方面强买强卖的情节,这也是事实。当然,这也不会是故事的全部。

这是中国商业史上冲突最剧烈的一次合资纠纷。外界所谓的“达娃风波”,事实上从始至终都是“强人”宗庆后个人和达能之间的战争。在他们11年的奇怪“婚姻”和如今的分手纠葛中,也只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真正主角——宗庆后,这位40多岁还踩着三轮车沿街叫卖文具、冰棍的中学代课老师。

1987年,年过40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白手起家,依靠14万元借款,创办了娃哈哈公司的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这种在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随处可见的“红帽子”企业,一开始就给宗庆后埋下了“所有权界定”之痛的伏笔。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这家貌不惊人的校办企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产权归属上的问题一直焦灼他的内心。为了明确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问题,宗庆后做了他的第一次努力。1993年初,娃哈哈成立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很多内部职工参股,若能上市则一切产权改革问题迎刃而解,上市后也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一步整合产权。然而,美食城上市先是因个人入股超比例未能获 “省市体改办”放行,1998年又因申报资料出现问题再次搁置。

达能就在这个时期进入了宗庆后的视野。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合资公司,百富勤后将境外股权卖给了达能,至此,达能拥有了合资公司51%的绝对控股地位。达能的资本介入,打破了娃哈哈纯粹国有的体制。由于当时把商标作价1亿元注入了合资企业,2000年娃哈哈在进行MBO改制时,就不再把商标计算在估价里,也使宗庆后仅用1.5亿元就购得了29.4%的娃哈哈股份。

通过达能这块“跳板”,宗庆后分步解决了困扰心头已久的产权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娃哈哈在宗庆后如今反复强调“当时根本就不缺钱”的情况下,要去和达能联合。所有的结盟都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这一次也毫无例外。

宗庆后的“独断”是出了名的。达能几次派到娃哈哈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都被宗庆后赶跑了。在合资公司的董事会议上,大股东达能虽然名义上占有3席,但是全由宗庆后一个人说了算。多年来,娃哈哈系几个主体一套班子,董事长与总经理他一个人做,而且不设副总经理。合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