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干部税改前后的角色之变

他所经历的十年,恰好是中国农村财政关系与社会关系巨大调整的十年。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群体,乡镇干部背负着怎样的十字架,怎样在现今的公共事务中避免出现集体性消极?

责任编辑:邓科 郭力


作为当地那一批孩子里的“精英”,郑灌说自己也是念完书后想回到家乡来为乡亲“做点事的”,谁知,回到乡镇工作,赶上的却是整天到乡亲们家里收钱,与乡亲产生种种冲突。他感到很迷惘。

郑灌当年念书时,选读了中专。十多年前,当地学习成绩好的农村学生,仍以报考中专为主,读高中考大学的很少。那时的中专仍然包分配,是成绩好的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最好选择。

去年,一名24岁的农民工罗炼,从广东佛山打工的一个家具厂悄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留下的,仅仅是一张寥寥45字的字条:“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絍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郑灌说,看到罗炼,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看不到前途,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