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济之师——一位学术巨人

济之师办事一丝不苟,做人也是自律甚严。例如,他一生研究古代器物,但从来不收藏古董,以免公私界限,纠葛难分。

责任编辑:刘小磊

李济之先生的墓前,大理石上刻的碑文,是由他的四个学生恭请济之师老友台静农先生撰写的。这四个学生:宋文薰、张光直是济之师考古学专业的入室弟子,李亦园是考古人类学系的学生,许倬云则是台大历史系的学生,修过济之师的课,终身感激师恩。济之师谢世,已经30年;我自己也已将近80岁;今日执笔,过去的所闻所见,还是历历如在目前。

1949年中研院史语所迁台,同时,有不少中大、北大、清华的名师在台湾大学任教。早期的台大文学院,因之拥有空前强大的师资阵容,我们这些学生,遂有幸获得许多优秀学者的教诲。济之师是当时台大名师中的翘楚,其学术地位之崇高,使学生们都从尊敬中衍生了兴趣。

李济小档案

李济(1896—1979),考古学家。字济之,湖北钟祥人。19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清华大学人类学讲师期间,作为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进行的考古发掘。1929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成立后,长期任该组主任,并曾亲自主持安阳殷墟的最初几次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卓有贡献。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等。今年是他逝世30周年。
台大历史系规定考古人类学导论是必修课,我在大二时,选了这门功课,第一学期是考古学,由济之师主讲,第二学期是人类学,由凌纯声师主讲。第一堂课,济之师就提出一个问题:“在一片草坪上,如何寻找一枚小球?”同学们谁也不敢出声。他老人家慢条斯理地自己回答:“在草坪上,划上一条一条的平行直线,沿线一条一条地走过,低头仔细看,走完整个草坪,一定会找到这个小球。”他的这一段话,为学生指示了学术研究与处世治事的基本原则:最笨最累的办法,却最有把握找到症结所在。我自己读书做事,深受老师的影响,一步一脚印,宁可多费些气力与时间,不敢天马行空。李霖灿先生,曾是济之师在中央博物院的部属,后来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工作,用了济之师找小球的方法,真的在《溪山行旅图》的繁枝密叶丛里,找到范宽的签名,在中国艺术史上添了一段佳话!

济之师才气高,加上思虑缜密谨慎,遂能功力深,成就大。他在克拉克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的博士学位。然而他能触类旁通,在中国开创了考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