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长夜漫漫路迢迢

全球瞩目的美国默克公司艾滋病疫苗临床II期试验宣告失败。当美国《科学》杂志披露这一消息时,全世界研究人员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艾滋病疫苗研究也由此跌入低谷

责任编辑:朱力远

在未来10至15年内,人类可能不会发现艾滋病有效疫苗

2007年9月,全球瞩目的美国默克公司艾滋病疫苗临床II期试验宣告失败。当美国《科学》杂志披露这一消息时,全世界研究人员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艾滋病疫苗研究也由此跌入低谷。

这项被命名为STEP计划的艾滋病新疫苗临床试验一度被寄予厚望,两年来,它的失败原因始终是一个谜。2009年7月,《自然 -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在线版刊发的两篇针对疫苗失败机理的论文,首次揭开了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

失败之谜

2004年,由美国默克公司(Merck)、美国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和艾滋病疫苗试验联盟(HVTN)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始对艾滋病新疫苗V520实施一项名为STEP的全球性人体临床试验。

被誉为抗艾疫苗中的“希望之星”V520,当时被看作是艾滋病研究史上最先进、最有前途的候选疫苗。研究者为它选择了一种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Ad5,作为三种艾滋病病毒基因(GAG、NEF和POL)的载体。他们最初的设想是,在STEP试验中,这种携带弱化艾滋病病毒基因的疫苗,会激发接种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使其产生更多的T细胞,从而可对付艾滋病病毒的攻击。

不幸的是,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与研究者的设想背道而驰。2007年9月18日,美国《科学》杂志披露,对STEP试验的一项中期安全性分析显示,V520疫苗无法保护接种的志愿者免遭艾滋病病毒的侵害,也不能减少艾滋病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默克公司随即宣布,这一历经数年的艾滋病疫苗以失败告终。医学界称之为“灾难性的失败”,甚至可以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相提并论。

坏消息接踵而至。当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对疫苗失败原因的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在778例对Ad5病毒免疫力较强的男性志愿者中,多达21例感染艾滋病,这一数据是对照组的2.3倍。尽管缺乏充分的证据,但是质疑已经无法避免——Ad5载体疫苗不但不能有效防御艾滋病毒,反而可能使接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