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如何争取光明前途

争取文化产业的光明前途,从中长期而言,政府必须不作为。要不作为,先要敢作为,要对文化消费产业的过度管制进行必要改革。

责任编辑:戴志勇

争取文化产业的光明前途,从中长期而言,政府必须不作为。要不作为,先要敢作为,要对文化消费产业的过度管制进行必要改革。

对话嘉宾: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王洪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新闻总监)

吕文举(商务部特聘专家)

文化产业的瓶颈:根子是政府管太多

南方周末:振兴文化产业的大浪正拍岸而来,到底如何发展,国内外都很关注。文化产业有市场属性、民间属性,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王先生参与过文化体制改革设计,能不能先介绍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相关情况?

王洪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是一个重要动向。我看好它,但并不盲目乐观。文化产业涉及很多深层问题。

文化产业的民间属性,主要是说民营成分。2005年国家就出台了文件,对扶持或允许民营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都开了口子。但真正往前走,民资还是会遇到资源不平等等多方面障碍。

除去国有成分自身改革外,民间力量这些年一直在进入文化产业,给文化产业带来空前活力。原来只掌握在国家手里的资源,现在民营资本可以通过市场的渠道获得了。

譬如,民营出版尽管没有放开,但他们通过买卖书号,在变通进入。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买卖书号,但这些年差不多畅行无阻。有些出版社,国家给它书号,它 自己做不好、变不成市场需要的东西,不如索性卖了,书号在它手里是零成本,卖多卖少都是盈利。而民营的出版机构有这方面的策划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双方刚 好“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现在的畅销书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民营在做,这一块的市场化比较清楚。

影视领域的市场化更明显,国内几部大片都是市场化运作。传统的几大电影制片厂,一年几百部片子,有多少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很少。而民营的譬如冯小刚、张艺谋的公司,差不多做一个片子就出来一个市场。它瞄准的就是市场。这个领域,民营有特别大的活力。

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今年出台的相关文件,把转企改制作为深化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方向自然是面向市场。它的产业化难度更大些。因为出版本身 就是工业方式,影视也是工业方式,而演艺每次都要人工和手工,跟工业的复制不是一回事。现在有些地方都是通过大的产业链——影视、旅游、娱乐,把演艺作为 其中的一环来做,给演艺一个新商机。随着院团体制改革的深化,民营资本肯定也会关注。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视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前所未有。我特别看重其在金融支持 方面的突破。衡量一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