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首次ECFA正式商谈 名谓之变 利害之计

“大陆要和台湾签署ECFA,民族情感与政治因素当然是最主要的,台湾多数民众对此心知肚明。”

责任编辑:李梁 郭力 马昌博

■ECFA系列报道之四

“大陆要和台湾签署ECFA,民族情感与政治因素当然是最主要的,台湾多数民众对此心知肚明。”

而马英九面对执政能力的质疑,将压力转嫁到ECFA的谈判桌上,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在ECFA谈判中,台湾要的越来越多,给的却越来越少。

不过,“最重要的是,同一个国家内,就不存在谁吃亏谁得利的问题。”

商谈现场,一板一眼。 图/新华社

“花了很多时间沟通,并没有因为哪一件事情卡住了。”台湾代表团主席、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在两岸首次ECFA正式专家工作商谈结束后说。

1月26日,两岸正式启动ECFA会商。长达九小时的谈判中,除去确定未来商谈细则、程序等,两岸ECFA的第一次交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确定了“ECFA”这个英文名称,至于中文名称,双方同意,大陆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叫“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这个协议的名称,已经经历了几次变化。事实上,就在ECFA正式商谈之前,马英九甚至为了让民众听得懂,公开将ECFA简化为"两岸经济协议"。

而名谓之变背后,是利害的计较。“ECFA是很重要,但它对于大陆的总量经济来说,影响毕竟相当有限。”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却认为,无论从战略发展角度还是具体益处来看,签订ECFA对大陆当然很有意义。

究竟ECFA的利弊孰重,对未来两岸关系意义何在?

“洗脚”?“不吉利”!

两岸要建立的经济合作机制究竟用何种名称,其过程几经周折。

马英九上任之初,力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那时的英文缩写为CECA。随后在2008年底,大陆对台政策出现新提法:“两岸可以为此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如此正式回复对岸,足可见大陆的善意及诚意。”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是,台湾民进党把CECA这个名字污名化了,认为用闽南语念CECA有“洗脚”的意思,“不吉利”。

还有岛内言论认为,CECA与大陆和香港签的CEPA发音极像,“有矮化台湾之嫌”。为此,台湾“陆委会”还一度将其改成“两岸综合性经济协定”,这听上去更有“国与国”的性质。不过,仅在一周后,该提法即被马英九否定,换成了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在此之后,ECFA中英文的说法渐渐在两岸学界流传,直至第一次两岸正式商谈终被确立。ECFA英文不变,大陆只将中文改成了更习惯的“框架”一词。

某种程度上看,名称之变恰反映出两岸官方对于ECFA的态度。经济规模小得多的台湾,反而比大陆更显主导性,包括“不开放大陆劳工、不扩大农产品进口”等条款都极具不平等性。

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江岷钦看来,对大陆来说,台湾的绝大部分技术或产品,都并非不可替代。“大陆要和台湾签署ECFA,除了经济上的理由之外,民族情感与政治的因素当然是最主要的,台湾多数民众对此心知肚明。”江岷钦对本报记者说。

“但是,台湾对外贸易中七成来自中国大陆,这让台湾的弱势团体、产业、族群都有危机感,总觉得马英九在签订前没有说清楚。”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说,“其实,任何有经贸常识的人都知道,像ECFA这样的框架协议可能涵盖到上万项经济事务,就算把全世界所有的经济学家关一个月,也没办法说清楚。”

马英九执政能力的不成熟,让他在面对民进党质疑、民众施压以及岛内舆论的口诛笔伐时不知所措,只好将其个人的政治压力转嫁到ECFA的谈判桌上。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便是,在ECFA谈判中,台湾要的越来越多,给的却越来越少。

经贸问题是头政治问题是身

当1979年海峡两岸开始经贸交流时,两岸贸易额只有0.77亿美元。其后30年的发展,两岸经贸往来之活跃虽已今非昔比,但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看来,整体上那只是一种单向的、不平衡的经贸关系,“它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了很多限制作用”。

转机出现在2008年,复谈的“陈江会”已签署十几项协议,固有的单向经贸模式因此开始向双向转变,这使得两岸经贸关系的机制化构建有了实现的基础。

郭震远注意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并且十七大报告予以重申。“ECFA带动下的两岸经贸机制化,会让大陆与台湾的经贸界更紧密地合作,共同走向国际社会。”郭震远说。

不过,从已经透露的信息来看,在ECFA将包含的早期收获项目中,台湾想在大陆“收获”,却不想让大陆在台湾“收获”,处处强调对等原则的台湾,恰恰给了大陆最大的不对等。

郭震远对此并不意外,他觉得“处理两岸经贸关系不该算小账,要学会算有利于台湾和大陆经济的大账”。“更重要的是,同一个国家内,就不存在谁吃亏谁得利的问题。”郭震远对本报记者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生效,在台湾人心目中,签订ECFA显然有一本利大于弊的“小账”。“台湾民众很清楚,在经济上他们别无选择。”台北大学的郑又平对本报记者说,除了极少数绿营人士外,即便绿营的大部分学者和政治人物也都认为,签订ECFA对台湾来说刻不容缓。“当你都吃不饱的时候,当你的产业都受到生存威胁的时候,没有人会先思考政治问题。”郑说。

江岷钦教授觉得用“头过身就过”这句话,很能形容台湾人对于ECFA的态度。“ECFA中的头就是经贸问题,身就是两岸政治问题,对多数台湾人来说,经济问题解决了,政治问题自然不是障碍。”江岷钦说。

和平协议助推剂

两岸正式启动ECFA谈判仅过了四天,美国宣布对台64亿美元的军售。看似持续回暖的两岸关系,在美国因素下又平添变数。

毋庸置疑,即便两岸交往频率及深度已今非昔比,美国对台湾社会生活依然有广泛渗透力。包括李登辉、马英九等几任领导人都是留美博士,台湾七成留学生也都选择美国,无论是民主制度还是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受美国极深影响亦是客观事实。

不过随着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越来越大,美国对台湾的影响力下降已是必然。江岷钦曾与前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杨苏棣有过四次交谈,杨对他发牢骚说,“两岸越来越紧密,让美国的角色越来越使不上力”。“ECFA的签署必然会让大陆的价值观影响到台湾,就像国画里的山水画,上面的墨会渲染出去。”江岷钦说,“因为经济实力雄厚,大陆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时间的延长会让台湾来认识大陆,进而从认识产生认同。”

在此逻辑下,签署ECFA对于两岸加快融合显然是助推剂,甚至为未来签订两岸和平协定,也有公权力部门对接商谈的借鉴意义。

不过,郑又平也提醒,两岸经济的整合与社会的融合,是一个渐进过程,“它的时间可以很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台湾时事评论员兰萱也赞同这种说法,“如果这个世代我们不能解决两岸问题,可以留到下个世代去解决,两岸领导人需要有大智慧,不要过快的推到结论上去”。

按照台湾“陆委会”公布的ECFA谈判进程表,两岸预计在今年上半年确定ECFA具体文本,并交付“陈江会”签署。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两岸专家均对ECFA顺利签署持乐观态度。

不过,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认为,ECFA最大的变数是在签订之后生效时间。去年底台湾三合一选举中,ECFA成为在野党操弄选举的议题,执政的国民党选举受挫,不得不在ECFA问题步步退让。面对民进党的紧逼,台"陆委会"2月1日表示,ECFA必须经"立法院"审议通过后才正式生效。

“如果民进党还在立法院坚持杯葛,不让ECFA审议通过,生效有可能是遥遥无期了。”王建民说。 

网络编辑:王怜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