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回家” 1949年来北大学术交流首次冠名“胡适”

胡适归去来兮六十年,终化作一幕历史虚无与价值虚无的幽灵与真相争战的活剧

责任编辑:沈颖 实习生 何谦

胡适归去来兮六十年,终化作一幕历史虚无与价值虚无的幽灵与真相争战的活剧

阔别大陆一甲子,胡适终于“回家”了。

5月中旬,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将作为“胡适人文讲座”首位受邀学者,赴北大开讲。这是北大首次以冠名学术活动的方式,迎回已故老校长。

这并非胡适过去六十多年来的首次回归,作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受到彻底批判、完全否定,继而“被消失”数十载的知识分子,其自1948年离开大陆,回归之途,一波三折。

5月,北大BBS上还未贴出讲座公告,一切事宜仍在低调张罗中。

三年前,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就曾向国外某学术基金会提出邀请国际顶尖人文学者,开办“胡适人文讲座”,每年举办两场。

这一想法,并未得到支持,201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终于获得商人校友的200万元经费资助。

与胡适相关的项目如此难产,也不全然是经费问题,一些人士曾向北大提过为老校长竖立塑像的问题,不过当想法提至学校高层,便无疾而终了。

图书馆内关于胡适的藏书一直在互相“掐架”。一边是以《胡适思想批判》为首的反方,这套195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八册文集,收录了彼时大陆知识界集体讨伐胡适的战斗檄文。另一边则是近20年来陆续出版的胡适传和胡适研究,在这一新兴的正方阵营里,胡适被重新抬回至大师的地位。

当意识形态的神经不再紧绷,历史常识逐渐回归之时,正方阵营的气势显然越来越压过了反方。它们纸张泛黄、斑驳,从借阅记录来看,已经很久没被翻开了。

在它们历经了半世纪的问世、疯传、效仿、消停之后,胡适以及胡适们,终于陆续“回家”了。

晚年胡适 (资料图片/图)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位于台北市的胡适纪念馆的胡适墓园。 (中新社 邹辉/图)


被批:“老鼠”、“苍蝇”、“狐狸精”

他其实只是个贫病交迫,每天上市场买菜买米,抱着个黄纸口袋,蹒跚行走在纽约街头的小老头。

北大图书馆南门入口右墙上的浮雕群像中,胡适被置于最后一排,这是他在北大的唯一“留影”,两个巴掌大。此前,台湾学者李敖欲出三十万,请北大为胡适竖一尊铜像,未果。

如此塑像或画像,在台湾胡适纪念馆、“中研院”、胡适公园与胡适曾留学过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各有一尊。在哥大图书馆,其周围全是名闻天下的大家,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文学贡献之大成者,胡适忝列其间。

而今在北大,胡适像右侧邻居是向达,北大前图书馆馆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