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勘查“天坑”:没有发生伤亡事故,是万幸!

社会恐慌情绪之下,奔着“天坑”而去的专家,如今已陆续结束各地勘查任务,带来最权威的科学解读

责任编辑:朱红军 孟登科

各地政府,特别是降水比较多的岩溶地区、矿区,应当尽快全面探测地下溶洞的分布范围和规律,以及抽排地下水形成的漏斗范围,绘制成图。不能等到发生伤亡事故才真正关注天坑

天坑

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tiankeng”,通行国际。

6月初,国土资源部发布信息称,我国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全国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

这则官方预警,多少因近期密集的“天坑”而来。天坑,这个被误读的地质专业术语频繁出现在各地地质灾害的报道之中,最初是四川长宁县两处村庄出现五十多处地面坍塌,然后是广西来宾市、浙江、南昌、成都、湖南宁乡县等地,从山区到平原,从荒野到闹市,“天坑”貌似无处不在。

社会恐慌情绪之下,奔着“天坑”而去的专家,如今已陆续结束各地勘查任务,带来最权威的科学解读。

实地调查者说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专家雷明堂刚去广西来宾市实地调查,“这可能是我见过的规模最大的岩溶塌陷。”

目前来宾市两村屯形成的地陷有6个,其中4个已连成一片,形成一个长200多米、宽80多米、深20米的巨坑,并在地表产生很多裂缝,最宽约30厘米,600多人被疏散,地陷还威胁到一座水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