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守儿童”到诺贝尔桂冠

这样一个意识形态强硬分子,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使得国内那些用意识形态原因来解释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得奖的议论,显得底气不足。

责任编辑:马莉 刘小磊

6月18日,葡萄牙小说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若泽·萨拉马戈(Jose Saramago)在西班牙的加那利岛寓所去世。三天后,葡萄牙足球队在南非世界杯出战朝鲜时,还为萨拉马戈臂缠黑纱。文学与体育之间,在那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端,相距似乎并不那么遥远。

萨拉马戈于1922年出生于葡萄牙首府里斯本以北一百公里的一个小村庄。用我们这里的话来说,他在幼年时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在里斯本打工,将他留在外公家里。外公是养猪为生的贫穷农民,穷到冬天睡觉和猪挤在一起,互相保暖。后来,萨拉马戈的父亲成了警察,家庭经济情况有所改善,才将他接到里斯本。

7岁进小学登记名字时,父母发现,萨拉马戈的出生证上,写的并不是他父亲的姓,而是“萨拉马戈”,一种野生萝卜,这是他父亲在村里的带蔑意的绰号。或许,颁发出生证的官员当时喝醉了。但这是官方文件,作为守法的警察,他的父亲接受了这一官方“事实”。萨拉马戈出名后,他的父亲也跟着儿子的姓,真的被人当作“萨拉马戈”了。

萨拉马戈上学上到13岁,因为家里没钱,转到技校学汽车修理。有趣的是,正是在技校的图书馆里,萨拉马戈接触到了葡萄牙著名现代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的诗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后来,在他的小说里,多次借用佩索亚的事状和笔名。萨拉马戈的出身和教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文学。他的小说,长过一页的一大段里,可能只有两三个句号;而且一个句号前既有作者的叙述又有人物的对话——就是说,还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甚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