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合并同类项,上海就只是原地转?

曾经作为国企脱困试点的上海国资改革,在延宕两年后再次推进,却只是在延续旧有的改革框架,并且面临着改革动力的缺失。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利安

曾经作为国企脱困试点的上海国资改革,在延宕两年后再次推进,却只是在延续旧有的改革框架,并且面临着改革动力的缺失。

上海正在推进新一轮国资整合,出租车等行业的上市国资正在迅速“合并同类项” (CFP/图)

千亿国资奔着上市

这是历史上上海国资第一次大规模放弃主导权向外部资本开放,一改过去上海国资只在内部重组整合的惯例。但是,上海国资改革,更多的还只是过去旧框架下的延续。

沪上国资整合,正在资本市场上搅起无数浪花。

5月份以来,上海国资系的中华企业和金丰投资、强生控股、上实发展、百联股份和友谊股份等上市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信息而接连停牌,引致有重组消息和题材的上海国资系上市公司普涨,成为证券市场的焦点。

其实,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国资系重组整合,尤其是上海医药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东航收购上航成为证券市场的重大题材。此外,上海建工主要资产整体上市、锦江股份资产置换等,均已引起市场关注。

这一系列重组的背后,均是上海2008年9月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后,地方国资改革的再出发。

对上海而言,经历了陈良宇案的重大政治变故后,上海经济在艰难转型中,增速落在全国各省市靠后,着急的上海市领导对政府掌控力较强、占上海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地方国资改革,自然寄予了厚望。

2008年,在俞正声为首的新班子的主持下,上海国资改革新方略——《若干意见》终于出台。

分管国资的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红光,将新的国资改革方略概括为三个层次:在国资改革上,要解决一个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的问题;在国企改革发展上,要解决一个怎样增强主业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在班子建设上,要进一步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最主要的变化其实是两条: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取得了突破,再就是外部董事试点取得突破。

2010年年初国资会议上,一直尤为强调开放型市场化重组的主管副市长艾宝俊,对2008年以来上海国资这方面的案例进行了简单总结。

这是历史上上海国资第一次大规模放弃主导权向外部资本开放,包括如央企东方航空收购上海航空,陕鼓动力收购上海鼓风机厂,北车集团与上海轨道交通合资,中航收购上广电第五代生产线项目,一改过去上海国资只在内部重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尔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