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沉浮20年

在本轮改革启动之前,上海国资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利安

在本轮改革启动之前,上海国资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

在1990年代,上海仪电局整体转制翻牌为上海仪电控股,利用国有土地带来的财富分流人员、降低负债,重组资产、调整产品,上市并最终重焕活力的模式,也曾为整个中国国企改革脱困,提供经验。

经过这一时期,上海国企基本脱困,但经济转型遇到新的障碍:外资向苏州等地转移,招商引资因上海商务成本越来越高出现困难。

于是,如何在国资之间进行腾挪整合,以资引资,再次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增长,从而保证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转型,成为主要目标。

时任国资委主任凌宝亨当时明确,国资“重点支持两类产业的发展:一是先进制造业,特别是现代装备业;二是现代服务业”。

凌宝亨把当时国资改革浓缩为四化: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监管法制化,包括实现国资股权多元、收缩国资战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尔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