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有关人性和理性的判断

    《货币战争》的最大贡献在于,使大众关注金融的实际运行,让我们真正了解枯燥的金融知识课本中的实际含义,用强调逻辑推理思考的方式,强调了人性和利益的可怕一面。

美国财长斯诺(左),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中)与美国司库罗萨里奥在新设计的20美元海报下


引起争议就是成功
  就《货币战争》带来的社会影响来说,还远没有同样充斥了阴谋论的《达芬奇密码》那样大。就对于人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立身的道德根本带来的考验来说,也没有后一本书那样广泛。如果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货币战争》也不是一本严谨、准确而公道的著作。但如果从阅读收获以及启迪思考的角度来看,《货币战争》则准确切合了当下中国社会忧患、缺乏安全感和相对脆弱的公众心理。换言之,中国人此前较多地受到上层建筑的安排和分配,并没有过几次独立思考的机会。
  不管好书坏书,能引起争议的就是一本成功的书。“《货币战争》的最大贡献在于使大众关注金融的实际运行,让我们真正了解枯燥的金融知识课本中的实际含义,用强调逻辑推理思考的方式,强调了人性和利益的可怕一面。”说这句话的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人文学者,而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
  争议似乎也跟书的本身毫无关系。旗帜鲜明的对立两派,都分别从书中找到自己关注的重点内容,然后再去激烈地反驳对方,而丝毫不在意双方争论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一再挣扎,一再告诉自己,如果盲目地相信这样的观点,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偏见。但是我确实无法说服自己不去相信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谁能告诉我,对事物的理性观察,是靠别人,还是靠自己?”在网上《货币战争》书友吧里,一位书友这样说。

 恰当时间出现的恰当的书
     没有人能否认,《货币战争》是一本存在诸多经济学常识谬误,以及充满先入为主的自我判断和片面定论的书,这决定了它的非严谨性和非学术性。但正因为如此,才达到了全社会瞩目的意外目的。
     《货币战争》一书中,对于国际银行家控制全球经济的细节刻画,除了新奇,其实并不能够给读者带来多少震撼,很多人也可以自主对此提出质疑和判断。但对于目前全球经济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黄金基础改变为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肯定可以引起广泛共鸣。
     令人相信的,是诸多宏观经济因素方面的精确验证。
     中国的经济,似乎正在沿着《货币战争》一书的论述,慢慢走向被动的通胀和失衡。这是认同《货币战争》理论的人们的观点。出于自我利益目的而不断降息的美联储,在一段时间之内将大量的贬值货币注入本已流动性泛滥的全球经济圈,并且继续要求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似乎也让忧心的人们开始怀疑,洗劫中国财富的阴谋恰好在一步步上演。
     当然,如果中国实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或者从技术上看,中国央行能回到金本位,但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处于窄幅波动的情况下,中国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完全依靠根源于国际收支顺差的外汇占款,这种货币投放完全是被动投放。
     “我认为这本书的确还是有用的,起码可以让人找回独立的思考能力。中国经济并没有一个好的参考标准,很多东西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经验。”专业从事期货交易的操盘手许小纯说,“不用说西方了,中国的政治学、经济学原理和价值观你自己相信吗?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无法了解清楚,我为什么会轻易拒绝这本书里的观点呢?”

公众和精英的话语权对立
     “《货币战争》一书主要更改了金融和历史。”高盛投资银行经济研究执行董事胡祖六发表长篇批驳文章,认为这本书的最可怕之处就是对历史事实的随意篡改,将国际银行家们先入为主地建立在轻率的“阴谋论”基础上,同时也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可怕的篡改和重新定义。
     但实际上,对于历史的重新解读,恰好是中国最流行的社会思潮之一。对于经济改革以及发展方向,不可否认,民间已经和官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分歧。
     “我相信《货币战争》,但也不全信。”读过三遍《经济学原理》英文原版的外企高级经理田慧明说,“我支持这本书的观点,至少给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看世界的另一个视角。问题是,谁才能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答案?”
     这句话的后面,是目前中国公众对于处于激荡期和转型期的社会急剧变革产生的必然怀疑态度。经历过土地、国有企业、矿产资源以及社会公众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说不清道不明的“阴谋式”财富瓜分手段,经受蒙蔽和不公正对待的社会公众们,必定对看似成熟而具有规则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结构产生绝对的不信任感。
     而胡祖六的失谬之处,则在于没有能够揭示出目前中国经济呈现的种种反常现象的非“阴谋式”原因。换言之,对于阴谋的反驳,必然是言正据实的严密论证,但现在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注定这场和宋鸿兵的纷争是一场错误敌人之间的错误战争。
     对于读者,尤其是不熟悉金融资本市场运作基础的读者来说,几乎无法抗拒《货币战争》的主要观点。真实世界是复杂的,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而令公众产生质疑的背后因素,就是对于精英意识的主动弃离。胡祖六和宋鸿兵之间的争论,其背后是社会公众与掌控话语权的社会精英之间的对立。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