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退步人生:与“成功学”相向而行的人生姿态】陈逢干:赚钱花钱都很难

陈逢干的财富不足以让他跻身任何一个稍有名气的富豪排行榜,""却足以让他将“花钱”当做一项事业。他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如何赚到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花钱。

陈逢干的财富不足以让他跻身任何一个稍有名气的富豪排行榜,却足以让他将“花钱”当做一项事业。

他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如何赚到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花钱。

十亿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在富豪扎堆儿的中国,拥有这个数字的身家,难以跻身任何一个稍有名气的富豪排行榜。但十亿,也足够让成千上万个贫困学生继续学业,让老无所依的人安度晚年,让穷苦叮当的人重拾勇气……十亿是浙商陈逢干的家产,他拿着这些钱,投身慈善,把“花钱”当做自己的事业。

1

过年的时候,拨通宁夏青铜峡新井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的电话,他说自己在天台。这个位于浙江的小县城,是陈逢干的家乡。平日,他七手八脚地在宁夏忙碌着自己的事业,但每个月,都会回一趟天台,因为那里有他的另一个家,有他对生活最深刻的理解。

陈逢干出生在天台县一个贫苦家庭,他不是一个幸运的孩子。7岁那年,一场大火将原本简陋的家烧成灰烬,陈逢干失去了父亲。丧父后,孤儿寡母六个人,连遮风避雨的地方也没有,想盖间小屋都成为难事。百般无奈下,只好将赖以生存的一点自留地换给别人。 生活难以为继,母亲改嫁了,陈逢干被迫开始了乞讨的生活。千辛万苦的路上,嘲讽和戏弄让陈逢干一次次陷入尴尬和难堪的境地。而也有人向他施以善意的帮助和关心。在还是小孩子的陈逢干眼里,无论现实如何糟糕,后者似乎才还原了生活原样。他记住了向他伸过来的每一双手。

8岁时,陈逢干开始上学,但小学四年级已是家里所能承担的底线。和大人们一起去农业合作社干活,一个半大的孩子比所有人挣的工分都多。陈逢干的勤劳努力被大家看在眼里,18岁的时候,社会开始激荡,陈逢干从乡亲手里5元、10元地凑借到100块钱。目标是去绍兴做生意。

陈逢干最初做一些小买卖,逐渐地,他找到了经商的灵感。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家织袜厂买回下脚料,加工成袜子出售。这是他发家的产业,至今也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改变生活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陈逢干涉足了布艺和包装业等多个行业,他的新型塑料包装袋甚至垄断了整个上海市场。而就在这时,已经大有斩获的他在一个叫“真丝牛仔裤”的产品上栽了跟头。赚到手的钱全部投进去,再加上向银行贷款的600万, 一夜间化为乌有。血本无归的陈逢干背上了700多万元的巨债。

对于一个没有退路的人,钱总能成为考验人生的难题。在这个无法逾越的沟壑面前,陈逢干开始一门心思寻找赚钱的方法。1999年,经过多方考察,陈逢干决定在宁夏投资煤炭业。三年后,屡败屡战的他以一千万拍下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矿,又一个三年,在煤价大涨的契机下,陈逢干实现了二次创业。

接下来,他在全国接连购买和成立了多家公司,涉及能源、化工、制造和医药多个领域。事业的发展让陈逢干再次踏入了财富的门槛,而这个距离对于曾经的他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时至今日,用陈逢干的话说:他完成了财富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没钱的时候把钱看得重。

2

陈逢干现在的身家是10亿人民币。在现今的中国,这并不是一个可以排资论辈的数字。但他却忙着把钱花出去。他不囤车买房—总共只在天台和宁夏有两套住房,且不是豪宅。他不穿用名牌, 不谙奢侈品,甚至出差时坐飞机、外出时住宾馆都让他感到额外满足。他选择了慈善,流水般把钱花向了这项称之为“要当作产业来做”的助人事业。

2005年4月, 陈逢干和民营企业家徐亦兵商定:两人每年分别出资250万元和50万元,建立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生上学并奖励高分考生。当年,这笔300万的捐款成为宁夏史上份额最大的个人捐赠。之后,陈逢干便一发不可收,他坚持每年向这个基金会投入三百万,同时,还在一切适当的场合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做慈善。在他看来,慈善是一种几率,在需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

陈逢干在慈善上的举动一点也不符他低调的个性,甚至经常表现出一鸣惊人和一掷千金的张力。2010年4月末, 陈逢干第五次蝉联 “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成为这项评选进行以来连年当选的第一人。颁奖开始前,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了一场慈善拍卖会,在场的人有 “中国首善”陈光标、真维斯董事长杨勋和步长集团总裁赵涛等慈善名人, 陈逢干以全场最高价—321万拍下了嘉宾签名爱心树,最后轰动全场的是,他在支票上却签下了远远高出落槌价的1120万元。

3

对于慈善后续的工作,陈逢干也挂念在心。他的钱不仅要花出去,还要花到位才行。2007年,陈逢干捐资1500万元在宁夏建敬老院。他经常催促跟进后续的流程和修建,最后建成了宁夏第一家大规模高档次敬老院—大武口敬老院。在陈逢干眼里,这些老无所依的人比没有生命的钱重要得多,“钱是纸做的,是死的,到一定数量时,钱不是钱,只是纸。只有用到‘活处’,钱才是黄金。”天台也是陈逢干不遗余力使钱的地方,大到修路,小到个人的生老病死,凡有需要,他不会拒绝。几千几万几十万,到底资助了多少钱,他自己也没个明确的数字。他只是觉得, 钱需要花在刀刃上。 他喜欢套用一句老话:“钱乃身外之物。商人不能把钱看得太重,要懂得回报社会,这才是最大的人生财富。”

迄今为止,陈逢干的大额慈善捐款已近亿元,相当于他总资产的十分之一。这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至今也不太会用电脑。他却把慈善当成人生最大的投资和产业,天天在思索如何把钱花出去,不然像金融危机来袭一样,如果公司突然倒塌了,或者人都不在了,连花钱的机会都没有了。

生长在浙江的他,乡音犹在,而在宁夏生活近十年的他,又带上了一股浑厚的西北腔。这就像他的两个身份—企业家和慈善家—一手挣钱,一手花钱。挣钱的时候他属于闻名天下的浙商,精明、敢闯、吃苦耐劳;花钱的时候他是慈悲在怀的善者, 和气、舍得、不计得失。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