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退步人生:与“成功学”相向而行的人生姿态】放下一些,拾起一些

有那么些人,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的名字代表着成功,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们的名字却若隐若现地同佛教联系在一起。比如,海航董事长陈峰、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歌手李娜、孟庭苇、齐豫和王菲……

心放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有人心放在名利场,心就在那里跟着热闹;有人心放在清净佛堂,心就在那里跟着清净。

心灵得涅 ,那么退也是进,往佛法里进;远离也是近,离自己的内心近。

有那么些人,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的名字代表着成功,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们的名字却若隐若现地同佛教联系在一起。比如,海航董事长陈峰、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歌手李娜、孟庭苇、齐豫和王菲……如果继续,这份名单还可以连绵不绝。且无论他们是在何时何地何种缘分下接触到佛教进而信仰,也不论他们是出于何种目的将自己的成功与佛教联系一起,我们唯一可以确信:尘世的成功,不再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灵,他们选择某种程度从俗世的“退出”,进入佛门净地,慰藉自己和身边人。

也许,疾驰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还无法理解他们的这种 “退隐”,因为用世俗的标准来判断,功成利就,还有什么不满足呢?然而,名利从来都不是快乐的代名词—坐在禅宗大师释明生和密宗堪布慈诚罗珠的对面,这是他们要讲述的第一堂课。

1

“世界上没有快乐的地方,只有会快乐的人。”主持众多寺庙的广州光孝寺方丈释明生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兔年初一,逾二十万市民到光孝寺烧香拜佛。明生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偶遇一个高考生,学生向明生请教一举高中的方法,明生说:“你不要把那当作高考。你先要把高考放下。”学生听得神情迷惘, 似懂非懂走了。回想起这段,明生说:“这种‘放下’,看起来是一种妥协,其实不然,那是为了给事物腾出更大的空间。此为‘以退为进’。”

这让明生回想起当年以一曲《青藏高原》唱响中国的李娜。1997年,正当走红的李娜在光孝寺受戒,遁入佛门。同样,明生认为那不是退步,而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完成她的人生价值。在明生眼中,李娜出家前在歌曲上给人愉悦,出家后,如果她讲经授法,提升自己的作用,不仅会转变个人素质,提升个人道德,而且会成为使别人变成一个善人的好人。“成功”只是世俗贴给人的标签,是相对的,这两个字只是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明生相信在每一个“成功人士”的心中,自己都是不成功的。而人最要紧的是以平常心对待,记住自己的清净心。

对于明生自己来说,他不仅担任着全国人大代表这样的政治职务,且掌管着包括六祖慧能受戒过的广州光孝寺、珠海普陀寺等众多寺院。 如何在这两极中找到平衡,是一种学问。而近年来兴起的佛教热,也形同此理。明生的做法是:“用出世的理论指导入世的行为。”他概括原因为:“佛教,其实是在对现代人进行道德教育。佛教强调空性,意为世界万物变化万千,人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丢了自己的内心。信佛,能够帮助世人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香港娱乐明星曾志伟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为什么娱乐界明星多选择信佛?因为娱乐圈“太无常”。他们需要内心的安定。

2

大年初八的时候,在外放生的慈诚罗珠堪布才有空在家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位常随法王晋美彭措左右的密宗高僧,每年都要利用空闲时间去各地放生,虽然行踪不定,却是众多社会名流的佛门上师,总有很多人想借助他寻求自己的心灵安放地。不管明星或者富豪,走进慈诚罗珠藏香弥漫的家中,他们外在的各自显赫如同尘间他物,众相平等。在慈诚罗珠看来,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未曾获得金钱和名利的人,执著地相信物质能带来幸福,于是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成功以后却被随之而来的贪欲、浮躁和嫉妒折磨,短暂的幸福感消失,唯有寻求更高的精神归宿才能真正幸福。

李连杰是慈诚罗珠的弟子之一。这位享誉世界的武打明星本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师,由于语言不通得不到良好交流。2007年,在这位上师引荐,李连杰认识了慈诚罗珠,短暂交谈后,李连杰对慈诚罗珠锐利理智的佛陀教义感到惊叹。遂邀慈诚罗珠到他上海家中讲佛。一星期后,早已在佛门修行的李连杰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人类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幸福和快乐,以及维系这种快乐和幸福的安全感,不过,想要这种生活则更需要一种‘平衡’”。对 “平衡”的实践就是在那一年,他成立了慈善组织壹基金。

不仅李连杰如此,慈诚罗珠的很多弟子亦如此。他们多处在社会最容易滋生贪欲、腐朽和堕落的名利圈,经历过后,有智者相对更能看透人性本质。因为在名利场这个大舞台上,所有的人性美丑、世事变迁和悲欢离合都能得到最集中和鲜明的展示,沉溺于此,还是冷眼观望,全在自己掌控。 在堪布看来,更多成为佛教徒的名人,也许对佛学的了解并不能达到李连杰的理解层次,但重要的是,他们同样开始在复杂混乱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利场中,意识到了内在精神的归家渴望。

那能否真的需要放下名利及一切?慈诚罗珠反问:“你觉得放下是什么?不就是放弃现在所有的名利物欲以寻求精神上的幸福感吗?当你拥有名利后应该放下贪心、嫉妒和猜疑,而不是物质。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为求心灵平静放弃产业,那你的员工怎么吃饭?佛要你学会放下妄执,学会包容和感恩,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带给你财富的员工和敌人。”这和明生的观点如出一辙。明生说:“放下不等于放弃, 而是要以变化的眼光看世界。”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