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混杂龙井茶

贵为“国茶”,却成商贩暴利天堂,产地之争,以次充好,古种流失,龙井茶正危机重重。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张晴

贵为“国茶”,却成商贩暴利天堂,产地之争,以次充好,古种流失,龙井茶正危机重重。

湖山深处、龙泓亭旁,素负“国茶”盛名的西湖龙井,正乱象丛生。

从3月新茶上市开始,有关西湖龙井造假的报道就一直未曾中断。“从中央台各频道、北京的报纸到本地媒体,几乎天天都有。”负责管理西湖龙井一级产区的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经济与社会发展局主任科员姜新兵说。

各色龙井交替出现,真假莫辨。价格越攀越高,品质每况愈下。龙井茶的江湖暗涌涌动,已悄然演为痼疾。

2011年4月2日在杭州市举行的一场明前西湖龙井新茶拍卖会上,每斤新茶被拍出了3.2万元的高价。 (山禾CFP/图)

龙井乱象

这条产业链背后的暴利惊人。以一斤最早的拔山明前头茶为例,2011年收购时仅为一千多元,市场价可售出3000甚至八九千元的高价。

龙井茶市场之乱,最主要是充斥各地的假冒西湖龙井。

按照国家划定,西湖龙井一级产区不过6800多亩,春茶产量最多不过八九十吨。而市场上打着西湖龙井旗号的龙井茶,远远超过此数。

“假西湖龙井是在1984年分茶到户后出现的。”与茶叶打了55年交道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说。由于龙井茶公司多、小而散的格局,治理很难彻底。从1986年开始,戚所在公司旗下的“贡牌”一直是国家礼品茶的定点单位。“大公司还要对品牌负责,要去做指标检测,经过报备定级,才能给自己贴上特级标签。”一位要求匿名的西湖龙井茶经销公司总经理说,但许多小公司,根本无须理会这套繁琐的程序,想贴什么就贴什么。龙井茶的乱,因此集中于农户、茶叶公司、茶叶市场。

产区的农家乐是一大重灾区。游客对此种消费方式的盲信,业已催生一道奇特的景观。

漫步各茶村街头,随处可见各家门前摆放的炒茶的锅。但实际上,农户的茶早就被大公司收走,“每家都供不应求”。为了更逼真,有人甚至从外地专门买来青叶,当着游客的面炒制。

周恩来五次踏访的龙井茶村、上海游客最爱的旅游胜地梅家坞村是其中的造假“佼佼者”。“在梅家坞买不到真西湖龙井,几乎已成业内公开的秘密。”要求匿名的旅游业者说。“你们梅家坞的茶叶都是从我们拔山村拿的。”4月15日,富阳拔山村村民陈随(化名)得知南方周末记者冒称的梅家坞茶商身份时说。

多名当地村民证实说,梅家坞等地造假者到拔山收购货源已成一条隐秘而顺畅的产业链。只要一个电话,拔山村民便能以探亲访友的名义将茶叶带进茶商家里。龙井村老支书陆鑫富一度派专人从早上5点半开始拦截外面带进来的青叶。

拔山茶叶受青睐自有原因。由于地处高山,当地产茶比西湖龙井产区要提前一周以上,而当地种的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