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每戡和他的时代

对于董先生更加沉重的打击是“文化大革命”。“一箱论稿十箱书”全被抄没。这一箱论稿包括《中国戏剧发展史》60万字,《笠翁曲话论释》20万字,《三国演义试论》增改稿20万字,《明清传奇选论》及其他杂稿共120万字。

责任编辑:刘小磊

董每戡先生年轻时即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历尽艰险。后来又投身左翼文化运动,以左翼文化人的身份从事文学活动和学术活动。他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员。像他的剧本《C夫人肖像》,就可以看作当年左翼戏剧的一篇代表作。主角C夫人,她的爱人是一位死难的革命诗人。在这一点上说,这里有丁玲和胡也频的影子(C夫人就是湖南人)。在剧本里,剧作家忍不住让角色直接说出自己的主张:“艺术决不是游戏,他是一种武器”,“艺术决不能离开社会,他应该是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他应该被一般民众理解”,反驳了说什么艺术是人物“心灵的解放者”那样的唯美派艺术家。这种不是通过戏剧行为来表现的倾向性,没有能够使这个剧本成为舞台上的保留节目,但最初的演出还是很受到观众的欢迎。


上世纪40年代的董每戡

后来董先生致力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在大学讲授这方面的课程。这时,他早年的剧作家的经历就很有益处了。大家都知道,讲授唐诗宋词的教师,自己能诗的和自己不能诗的颇不相同。自己能诗,深知作诗的甘苦,对于古人诗作的领悟自要深一层。自己有编剧经验,知道怎样通过戏剧行为反映生活表现主题,阅读古人剧作也就更具会心,能够以自己的经验来评论古人的得失。正如他在《五大名剧论·自序》中说的:“每论一剧时,常对剧中某些场子认为应删或可并的意见,甚而有对某一角色的性格应怎样体会怎样掌握和表现之类的话,不消说是我个人粗浅且未必正确的看法。”这是剧作家同行(虽然隔了几百年)之间的切磋,往往有很精当的见解,可说是他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